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符号学的“苏式”公共建筑特征性研究
【6h】

基于符号学的“苏式”公共建筑特征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苏式”建筑研究范围界定

1.3.2 公共建筑释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建筑符号学的研究

1.4.2 关于“苏式”建筑的国内外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基本理论研究

2.1 “苏式”公共建筑来源和发展

2.1.1 中国现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2.1.2 “苏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2.2 “苏式”公共建筑的类型

2.2.1 斯大林巴洛克风格

2.2.2 “民族形式”衍生风格

2.3 符号学与建筑符号学理论基础

2.3.1 符号学概论

2.3.2 符号学流派

2.4 “苏式”公共建筑特征的符号学理论框架

2.4.1 符号学与建筑的同构性

2.4.2 应用于本课题的建筑符号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符构学层面的“苏式”公共建筑特征性研究

3.1 “苏式”公共建筑的表层结构

3.1.1 表层结构的感知--形式美

3.1.2 表层结构的构成元素

3.2 “苏式”公共建筑的深层结构

3.3 “苏式”公共建筑的转换规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符义学层面的“苏式”公共建筑特征性研究

4.1 “苏式”公共建筑符号的符号性类型

4.1.2 “苏式”公共建筑的图像符号

4.1.3 “苏式”公共建筑的指示符号

4.1.4 “苏式”公共建筑的象征符号

4.2 “苏式”公共建筑的符号的意义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符用学层面的“苏式”公共建筑特征性研究

5.1 “苏式”公共建筑的意义表达

5.1.1 “苏式”公共建筑的特定语境

5.1.2 城市空间的意义表达

5.1.3 城市文化的意义表达

5.2 “苏式”公共建筑的认知解读

5.2.1 使用者需求的认知

5.2.2 使用者体验的认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支配建筑形式的特征

6.2 斯大林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特征

6.3 人文关怀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矛盾的特征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以“苏式”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西方建筑学理论——符号学的角度对“苏式”公共建筑进行归纳和分析,在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和建筑理论思潮的充分研究基础上,深入挖掘“苏式”公共建筑建筑符号的历史渊源和生成机制,基于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苏式”公共建筑的特征性进行具体分类分析,挖掘其深层涵义与现实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考察,将符号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其特征的研究上,从符构、符用、符义三个层面对“苏式”公共建筑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符构学层面对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分别进行阐述,从而分析其形式构成要素(点、线、面、体)的组织规则,并分析此类建筑形式美的特征性和其特殊背景下形成的转换规则特征性;符义学则是通过将“苏式”公共建筑的特征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并总结出这些符号的含义表达和涉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苏式”公共建筑的符号分类并分析这些符号的意义;符用学基于“苏式”公共建筑特殊语境下特征的形成创作机制,从而产生不同层面的意义表达,当这些场域信息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接受者,他们根据各自的特殊功能和心理需求对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信息的传递反馈过程,逐步地指导着“苏式”公共建筑的发展。本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现代建筑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建筑类型,并对其进行特征性提取与分类,形成系统且清晰的研究脉络,对“苏式”公共建筑的发展和更新保护做理论铺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