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1.2.1 野生二粒小麦的起源与分布
1.2.2 野生二粒小麦的形态特征
1.2.3 野生二粒小麦的优良性状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1.3.1 F2 群体
1.3.2 回交群体(BC)
1.3.3 重组自交系(RIL)
1.3.4 近等基因系(NIL)
1.3.5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
1.3.6 双单倍体群体(DH)
1.4.1 单倍体育种相关研究
1.4.2 单倍体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小麦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5.1杂种优势的利用和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1.5.2杂种优势的假说
1.6.1 小麦农艺性状
1.6.2 小麦品质性状
1.6.3 小麦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年置换系群体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2.2.2 置换系品质性状的变异
2.3 讨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株高杂种优势分析
3.2.2 穗颈长杂种优势分析
3.2.3 穗长杂种优势分析
3.2.4 粒长杂种优势分析
3.2.5 粒宽杂种优势分析
3.2.6 千粒重杂种优势分析
3.2.7 预测小麦性状杂种优势位点可能位于的染色体片段
3.3 讨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1 主要性状分析
4.2.2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4.2.3 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2.4 方差分析
4.2.5 不同环境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4.2.6 聚类分析
4.3 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浙江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