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NDM-1质粒获取的危险因素和周围基因环境研究
【6h】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NDM-1质粒获取的危险因素和周围基因环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NDM-1基因流行状况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2章 产NDM-1酶 菌株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3章 质粒编码NDM-1酶的传播特征和周围基因环境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综述:产NDM-1酶细菌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区域性播散是造成质粒编码NDM-1酶(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即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然而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和基因周围环境尚未见系统性报道。本研究通过收集筛选我院产NDM-1酶的碳青霉烯耐药菌,在调查blaNDM-1基因的流行状况的基础上,对含NDM-1基因耐药菌株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与预后进行分析,提取含blaNDM-1基因的质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系统探讨 NDM-1基因的流行状况,blaNDM-1基因耐药菌株的影响因素和预后,进一步分析质粒中NDM-1的基因周围环境,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对揭示 NDM-1耐药基因的流行、易感因素和进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收集和筛选我院临床标本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复菌株),应用PCR技术进行blaNDM-1基因阳性标本筛查,将保存的鉴定为blaNDM-1基因阳性的混合菌液传代培养,并将传代培养的菌液行blaNDM-1基因筛查,由于分离的菌种数目多,菌种复杂,含有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应用 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同时扩增细菌16srRNA进行测序,明确含blaNDM-1基因的菌种,应用E-test法检测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MIC值及金属酶表型筛选实验。通过耐药性和金属酶表型筛选实验,获得上述含blaNDM-1基因的耐药菌株数据,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2、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含NDM-1酶细菌感染的患者为A组,另按l:1:1的比例配对,分离出碳青霉素类不敏感细菌(NDM-1基因阴性)的患者为B组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细菌的患者为C组进行研究,采用病历信息收集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制作调查表后查阅出院病历,调查患者的住院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危险因素、临床结局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菌NDM-1质粒获取的危险因素。  3、质粒接合试验验证blaNDM-1基因遗传稳定性,对于分离的能够稳定遗传blaNDM-1基因的菌株,Southern blot对blaNDM-1进行基因定位。提取质粒DNA,将满足要求(含有NDM-1基因)的5个质粒分别构建基因组测序文库,将blaNDM-1质粒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及比对,进行质粒gap的填补及差异序列验证,并注释质粒系列的基因。将得到的质粒序列输入到NCBI在线网站中进行Blast比对,利用Mauve软件进行对比详细查看不同点。  结果:  1、173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细菌中,一共筛选到含blaNDM-1基因菌株54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中筛到阳性菌株44株,鲍曼不动杆菌株中筛到阳性菌株8株,大肠杆菌中筛到阳性菌株2株,blaNDM-1基因阳性菌株体外药敏实验显示, blaNDM-1基因阳性菌株对大多数的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超过了50%,尤其是对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非常高。改良Hodge实验提示有1735株碳青霉烯抗生素不敏感菌株中出现512株阳性。54株blaNDM-1基因阳性菌株的临床资料显示其来自43位患者,住院科室主要分布在烧伤科、呼吸科、ICU;主要标本来源于痰液、尿液、血液。  2、A组和B组对绝大多数抗生素表现出非常高的耐药率,C组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较低,其中A组与B组统计分析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左亚氟沙星;耐碳青霉素类抗生素菌株(A+B组)和对碳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菌株(C组)单因素分析,得出以下方面具有差异性:住院时间、分离出该菌株前两个月内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大于7天、从外院转入、分离出该菌株前14天内使用过抗生素类药物、发热峰值(平均℃)、抗生素使用种类、治疗中使用替加环素、好转出院(%)、治疗失败(%)和自动出院(%),并进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得出分离出该菌株前两个月内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大于7天和分离出该菌株前14天内使用过抗生素类药物是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组和B组进行单因素分析,既往使用碳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发生感染到死亡的时间具有差异性,并进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得出既往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史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NDM-1质粒获取的独立危险因素。  3、含 blaNDM-1基因菌株直接提取的质粒和大肠 J53菌株进行接合的质粒,进行 Southern blot杂交显色,均证实 blaNDM-1基因大部分存在于质粒中,且含blaNDM-1基因菌株与大肠J53菌株进行质粒结合成功率为50%,提示携带NDM-1基因的质粒可以高效地在肠杆菌科类细菌之间发生转移,为细菌的耐药流行播散提供了传播载体。将5株经接合实验验证的质粒基因组建库成功后,进行质粒测序质量评价和基因组拼装,共得到2个完整的质粒基因组序列,即 p12和p11106。选取7个物种的相关质粒序列,分别通过Mauve软件与的质粒序列做相似性图。通过上述基因环境比较,发现:1、p11106和p12质粒与pNDM-BTR非常相似;2、p11106、p12质粒和另外六个质粒存在包含(orf00032-orf00043)20-30kb区域的差异;3、 NDM-1基因位于(orf00032-orf00043)的中间位置,区域的上端的有两个tnpA基因,以及在其下游发现36kb区域的orf00052(tnpA)。  结论:  1、blaNDM-1基因在区域性医院存在一定的耐药流行,在我院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提示肺炎克雷伯杆菌在blaNDM-1基因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能是blaNDM-1基因的保存宿主;  2、碳青霉烯类耐药菌 NDM-1质粒获取的危险因素为既往有碳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史;  3、p11106和p12质粒可能具有pNDM-BTR质粒的特征,含NDM-1质粒存在orf00032-orf00043差异性,且具有多态性,NDM-1基因位于orf00032-orf00043的中间位置,联系上端的两个tnpA基因和下游36kb区域的orf00052(tnpA),提示NDM-1可能是质粒通过转座获得,并长期保留在质粒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