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轴突形态学改变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6h】

轴突形态学改变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略词

脑缺血对轴突形态和Aβ、磷酸化Tau表达影响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阿尔茨海默病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理生理损伤机制复杂而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传统观点认为,脑缺血特别是一过性脑缺血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各自独立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由脑缺血引起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与AD也被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痴呆。然而,近年的一些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各种脑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与AD的高发病率相关联,而且有脑血管梗塞病史的AD患者,其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几率和程度均明显高于没有脑血管梗塞的单纯AD患者。另外,在一些动物实验研究中也发现了局部脑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可以表现出部分AD的病理特征。可以由此推测,AD与脑缺血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探讨脑缺血影响A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可能有助于AD的早期预防和治疗。目前,有关AD确切的发病机制以及脑缺血与AD的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近年来,轴突病变在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主要表现为肿胀的轴突和膨体以及轴突转运的障碍。轴突的这些改变在AD患者以及AD动物模型的脑组织中均有发现,且这些病变的发生要早于AD的典型病理学改变,即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s)和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的形成。目前,有关一过性脑缺血与轴突病变的关系尚待研究。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探究脑缺血在AD发病风险中的重要性,本课题通过可逆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神经在体示踪技术观察了一过性脑缺血后缺血侧不同脑区轴突形态学的时程变化。同时,我们还检测了脑缺血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和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及分布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脑缺血与AD相互作用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方法:   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供0.5h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在模型存活不同时间点(6h,24h,1w,2w,3w,4w),将神经示踪剂BDA注射在缺血侧各脑区,示踪剂显色后,依据显示的轴突和轴突膨体的直径增加程度进行半定量分级;使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对β淀粉样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1.在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6h,缺血侧的皮层即可观察到肿胀的轴突和膨体,甚至轴浆物质的漏出。缺血侧的海马以及缺血皮层旁的投射纤维也存在类似的轴突改变,且这种轴突损伤从缺血再灌注后24h至4w持续存在。评分结果显示轴突及膨体的肿胀在缺血再灌注后两周最为明显(P<0.05)。轴突肿胀和膨体肿胀在各时间点的对照组仅个别出现。   2.再灌注后6h至4w,在缺血侧各脑区肿胀的轴突和膨体以及轴索末端周围均未观察到淀粉样斑块的分布以及Aβ42的过表达;磷酸化Tau蛋白染色分布在缺血侧的皮层,海马部位表达不明显。对照组各时间点未观察到明显Aβ42和磷酸化Tau蛋白表达。   3.Westernblot结果显示从再灌注后6h起即有磷酸化Tau蛋白水平的增高(P<0.05),其表达在1w时显著高于其它时间点,(与对照P<0.05;与MCAO组其他时间点相比较,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一过性的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轴突肿胀等改变,还可引起了磷酸化Tau表达水平的升高;轴突的改变与Aβ42和Tau蛋白的表达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