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早期中国罗汉信仰及图像研究——以8世纪前的汉传佛教为中心
【6h】

早期中国罗汉信仰及图像研究——以8世纪前的汉传佛教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古印度及早期西域地区的罗汉信仰——以《大藏经》和《大唐西域记》为线索

1、印度佛经中的罗汉观念

2、弥勒、果报观念与佛经中的罗汉信仰记录

3、罗睺罗信仰的两个证明

第二章 罗汉信仰在中国的早期接受——以宾头卢信仰为线索

1、宾头卢信仰的产生及东传

2、《请宾头卢经》与宾头卢信仰的民间化

3、宾头卢信仰研究的若干问题

4、罗汉信仰的汉传源流与中国净土思想

第三章 7-8世纪的十六罗汉信仰——以唐玄奘所译《法住记》为线索

1、果报观念的功利化和罗汉信仰的世俗化

2、十六罗汉及《法住记》的源流

3、《法住记》的内容与佛教的现实命运

4、末法观念和罗汉信仰

第四章 早期汉传佛教绘画中的罗汉图像考——以唐、宋时代的画史著录为线索

1、汉传佛教美术的早期风格流变

2、早期画史文献中的罗汉图样式

第五章 贯休《十六罗汉图》考——以杭州西湖圣因寺藏本为线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汉传佛教中,罗汉信仰与弥勒信仰相伴而生。笔者认为,从它的输入到成熟,约经过了几个时期:由作为一般名相的罗汉观念的输入,到群体不具名罗汉崇拜,再到附庸于释迦信仰的佛弟子团体的崇拜,再到单尊具名罗汉崇拜,再到多尊具名罗汉崇拜,最后到具有象征意义的“五百罗汉”崇拜。这种大体上沿着由模糊到明晰、由个别到众多的次序渐进的过程,其实是受罗汉信仰的不断世俗化、功利化支配的。毫无疑问,在8世纪以前的汉传佛教早期,“十六罗汉”崇拜的兴盛才宣告了罗汉信仰发展的基本定型。也正是从那时候起,罗汉信仰的功利化到达巅峰,其后则沿着世俗化的轨迹平稳发展,直到近代始渐衰落。本文即以公元8世纪前的汉传佛教为中心,试图通过两条脉络来展现早期中国罗汉信仰及其图像的历史源流与变革:一、从观念史的角度来追溯罗汉信仰在古代印度及西域地区的发生、发展,进而梳理早期汉传佛教在接受这一信仰之后的历史变迁。在强调了汉传佛教所保持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后,本文着重论述了“十六罗汉”信仰在8世纪前的发展状况,特别是与佛教的现实命运息息相关的“果报”思想如何在功利层面导致了罗汉信仰的世俗化,进而剖析佛教的大乘思想和“末法”观念对罗汉信仰的深刻影响。很显然,这些主要来自佛教内部的影响与变化,正是汉传佛教的自主性导致的。二、从图像史、风格史与鉴藏史的角度来考察早期佛教美术的整体风格流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作为罗汉信仰的附属物和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品,罗汉图像如何在佛教系统内部严格遵循教典所赋予的意义,而在造型风格上则保持了较为自由的创作形式。当然,这些讨论有时逸出了8世纪前的时间限定,还可能逸出了汉传佛教美术的范畴。它们在方法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或者通过对画史文献的梳理、分析,来探究中国早期罗汉造像的形式特征;或者通过对贯休《十六罗汉图》各历史传本之流传始末的考证,来揭示以罗汉图为例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在方法和观念上的若干问题。而正是这些内容,才构成了本文的关键部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