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代进士科考试问题试探
【6h】

唐代进士科考试问题试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一、绪论

1.研究价值与意义

2.学术史综述

3.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4.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

1.“科举制”的由来

2.“进士科”的创设及意义

3.唐代“进士科”的基本情况

4.唐代进士的显赫地位

三、权贵对进士科的操控

1.行卷

2.限制考生的身份

3.朋党之争与“进士科”

4.考生就学条件的差异

5.进士身份的权贵化

四、考试成本高昂

1.科举考试的“胡萝卜效应”

2.寒门考生的进退两难

五、考试内容和形式务虚化

六、社会负面影响

1.社会风气转向颓靡

2.士人价值观扭曲

七、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辨情况表

展开▼

摘要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中,科举制度是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自隋代开创以来,科举制度在唐代正式确立,之后的宋、元、明、清各朝都沿袭之,直到1905年,清光绪帝才下诏将科举制废除。在这一千余年的历史中,科举制度成为历代统治者“选贤纳才”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在这个过程里,科举制度为统治者网罗了不少人才,选拔出了许多杰出的名臣清吏,即便到了科举制度的末期,清朝“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仍是科举出身。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完善的制度是不存在的。从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度也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和弊端,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问题和弊端逐渐突出,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使得科举制度越来越不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走到了穷途末路。
   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中“进士科”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以求揭示出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其对当时以及后世的不利影响。
   科举制度初创时,由于隋代存续时间短暂,科举取士只是具有雏形,因此,唐代是科举制度正式得以确立起来的真正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考试种类颇多,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余种。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受尊崇的,就是“进士科”。“进士科”不仅在唐代科举中大放异彩,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以后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它极大地促进了地主阶级政权统治的巩固,以及唐代文化的发展。了解了“进士科”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基本上抓住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状况和问题的主要脉搏。
   从唐代典籍以及后世研究成果中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通过“进士科”考试,一方面确实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并给寒门士子一个极其难得的“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与唐以前各代的取士方式相比较,无疑要更加的公平。但是,另一方面,“进士科”考试中也存在种种不足之处,这些问题,有的随其生存条件的不复存在而消失,有的则伴随科举制度“终生”,成为其逐渐走向末路的“附骨之蛆”。
   本文的第二部分,着重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及“进士科”的发展概况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通过对“进士科”的由来及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多方位的呈现,使人们了解到“进士科”对整个科举制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二至第五部分中,本文阐释了“进士科”先天性的三大不足:
   其一,从政治层面上看,尽管唐代以后,高门士族这一集团不复存在,一部分寒门士子成为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是,至少在隋唐之时,高门士族和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者们仍借助自己的政治上的优越地位,在“进士科”中居于主导地位,大多数寒门士子受到压制,而工商人士、吏、僧道等群体也都被排斥在科举取士的受益范围之外。
   其二,从经济层面上看,“进士科”由于录取难度大,录取人数少,需要投入的精力非常大,“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然而,在唐代由于工、商、吏、僧道等阶层遭到排斥,能够有资格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主要是官宦子弟和寒门士予。可是,后者由于家境贫寒,若要脱离生产、专攻学业,开销又是极大的,仅购买书籍、笔墨便是很大的花费,高昂的考试成本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寒门士子通往仕途的道路。
   其三,从文化层面上看,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自其诞生后,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便会形成一种导向,其内容和形式务实,则考生也会务实,反之,则会务虚。“进士科”考试也不例外,唐初,进士科尚以时务策为主。天宝后,便以诗、赋为主,逐渐从务实走向务虚,这使得士子们在求学途中甚至中第之后,与现实社会越来越脱离。若是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甚至官僚阶层是这样一种风气,那对社会的发展绝非好事。
   在第六部分中,本文论证了唐代“进士科”的先天性不足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引导社会风气走向颓靡。随着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唯有科举高”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多数士人都把“金榜题名”作为人生的追求,沉迷于名利而不能自拔,甚至终生徘徊于科考之途,饱尝艰辛却终不言弃。此前知识阶层所信奉、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多已改变,士人独立性相对减弱,创造力大为降低,人格也渐趋萎缩,士风呈现出颓靡之势。主要表现为:求举中的干谒请托,官场上的结党营私,艺文中的轻薄浮华,生活里的奢侈淫乐等。
   其二,助长了士人中“宿命论”观念的滋生与泛滥。就士人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而言,科举带给他们更多的却是负面影响,不仅加重了他们的生存压力,也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因为科举的产生,大部分士子在人生道路上遭受严重的挫折。宗教的存在,给予了他们在挫折后精神上的慰藉,提供他们精神寄托的空间。士子们在求取功名的同时,如何借助宗教思想的概念,寻找心理上的平衡。在这过程中,汲汲于功名的士人们已经没有早期儒家那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洒脱,许多人在屡试不第的情况下,开始转而相信宿命、命定论这样的思想,将科举考试的成败看作是由上天决定,贬低了个人努力的作用,这无疑是消极的。
   余论部分,本文指出,科举制度在千疮百孔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一定的普遍性,和较高的公平性,是合理且成功的取才改革。但唐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虽然削弱了高门士族的垄断,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并且以功名利禄吸收了知识分子,削减了反抗自己的潜势力,也推动了唐代文化尤其是唐诗的蓬勃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样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充分认识到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存在的种种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古老的人才选拔制度。现在,考试制度仍是我国人才选拔的最重要的制度,要想使现行的考试制度走向“公开、公平、公正”,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尤其重要,了解古人走过的弯路、犯下的错误,并吸取经验,我们才能够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