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看中国当代审美精神的转变
【6h】

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看中国当代审美精神的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审美精神

第一节 审美精神的概念

1、关于“精神”一词的释义

2、学界关于“审美精神”定义的现状回顾

3、审美精神的定义与所指

4、审美精神的特征

第二节 古典素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

1、清雅与浊俗并存,更崇尚清雅

2、沿袭与贵奇并重,倍尊崇创新

3、言志与偷情并举,贵干预现实

4、写实与写意共存,更追求神韵

第二章 新时期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中审美精神的转变

第一节 新时期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中审美精神概观

1、何为“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

2、现代素朴和谐的确立与消解——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的当代转型

第二节 80年代初到90年度中后期:素朴和谐的消解与分化

1、从高雅、纯美到大众、泛美

2、从诗意启蒙到杂语喧哗

3、从历史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至今:现代辩证和谐美的遥望与尝试

1、现代辩证思维的端倪

2、现代辩证和谐美的尝试与表现

第三章 审美精神转变的原因探寻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与艺术相敌对

第二节 行政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内在张力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冲击

第四章 文艺事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制度和经济:影响文艺事业发展的瓶颈

第二节 其他国家文艺事业的先进制度和策略经验对照

附录:新时期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主要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周来祥先生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通过分析艺术范畴中时间与空间、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等范畴的矛盾运动,深刻揭示了美和艺术的本质是和谐这一理论。根据审美和艺术活动中艺术范畴之间的矛盾的博弈结果,艺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古典和谐美、近代崇高、现代辩证和谐三大阶段性特点。我将和谐本质在历史的辩证运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称为审美精神。
   传统文化资源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积累和保存下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概括性的物化精神形态,可以是物质形式也可以是物化的精神形式,可划分为五种存在形态:以文学和文化典籍为标志的文献形态;以建筑园林、服饰、陈设为标志的器物形态;以民族歌乐、舞蹈、地方戏曲及其装具为代表的艺术表演;以刺绣、剪纸、造纸印刷为代表的技能技艺;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为代表的节日活动。所谓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是指以这些“资源”为“母本”,在现代手段下重新进行艺术的再利用或再创造。说到底,这还是一种艺术生产和艺术创造活动。
   通过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在审美精神层面有其明显的变化轨迹。中国80年代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领域的审美精神可概括为“现代素朴和谐美”,主要是区别于古代时期“古典和谐美”和未来“现代辩证和谐美”而言。八十年代,审美精神既与古代封建自然经济时期的古典和谐美有着本质区别,同时,也与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阶段下古典和谐破裂后的崇高型、丑与荒诞型艺术截然不同,而是一种与中国经济水平、社会现状相适应的特殊审美精神,是一种新型的“和谐”,但是这种和谐审美精神又不足以达到“现代辩证和谐美”,因此,称之为现代辩证和谐美之前的“现代素朴和谐美”。
   八十年代,是这种“现代素朴和谐美”的确立时期,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这种素朴和谐的审美精神逐渐产生消解、发生分化,体现为从八十年代初期的高雅性、启蒙性、内容与形式的素朴和谐转向为90年代追求经济利益,讲求新奇化、差异化而导致了现代素朴和谐状态的破裂。新世纪以后,在经过了大浪淘沙的资源再利用的种种乱象之后,逐渐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利用传统资源,整体审美精神有朝着未来更高层次的现代辩证和谐美演化的趋向。总之,新时期三十余年来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经历了由最初的“旧瓶装新酒”到“花瓶装杂酒”再到“精致、现代的时代新瓶装纯正的酒”的变化轨迹。
   除了详细分析论证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领域审美精神的变化之外,本文第三章还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简要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并结合国外文艺事业和文化领域先进的制度和经济方面的经验,谈了下一步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事业亟须解决的制约性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