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周 春秋名 字研究
【6h】

西周 春秋名 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几点说明

第一章 西周春秋时期取名命字规范

第一节 西周春秋取名规范和仪式

一、西周春秋时期取名规范

二、西周春秋时期取名仪式

第二节 西周春秋时期命字模式和仪式

一、西周春秋时期命字群体

二、西周春秋时期命字模式

三、西周春秋时期命字仪式

四、名和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双名

一、春秋时期的双名

二、双名中的同名异人现象

第二章 “君前臣名”——西周春秋时期君臣对话中名、字的使臣

第一节 《礼记》中“君前臣名”之相关记载及其不确定性

一、《礼记》中的君臣对话名字使用规则

二、《礼记》中的避讳原则

第二节 “君前臣名”——西周时期君臣对话中名、字使用考察

一、西周时期“君前臣名”的考察范围和人物划分

二、从对扬“(对)扬天子休”看西周时期的“君前臣名”原则

三、从单氏家族看“君前臣名”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君前臣名”考察

一、春秋时期“君前臣名”的考察范围和人物划分

二、君臣对话中臣对所涉人物称字

第三章 春秋时期大夫对话中名、字的使用

第一节 春秋时期本国大夫对话中名、字的使用

一、本国大夫对话中对所涉人物称名

二、本国大夫对话中对所涉人物称字

三、某人在对话中对所涉不同人物分别称名、称字

第二节 春秋时期异国大夫对话中名、字的使用

一、异国大夫对话中对所涉人物仅称名

二、异国大夫对话中对所涉人物仅称字

三、异国大夫对话中对所涉人物兼有称名、称字

结语

附录一:周代姓氏的变化和发展

附录二:部分引用金文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鲁大夫申繻将周人取名规范归结为“五法”(“信、义、象、假、类”)和“六避”(“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但随着社会变化发展,其总结已经不完全符合春秋时期的情况。春秋时期的取名类型可以归结为神示型、纪念型、生名型等。命字是冠礼的重要步骤之一,是男性贵族进入成人世界的重要标志。西周时期男性贵族完整的称字模式为“伯(仲、叔、季)某甫(父)”,到了春秋时期,“伯某甫”型称字方式逐渐为“子某”型取代。在日常称呼中,通常对男性贵族并不以完整字相称,为表示对年长贵族的尊敬,常只称其排行。“伯”作为称呼时,即可作为对嫡长子的尊称,也可作为年长贵族尊称。春秋时期存在双名现象,其构成方式以动宾短语为主,并不完全符合申繻所言“五法”、“六避”,反映了古人取名方式的变化发展。
   在对话中,名和字的使用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和“三礼”中关于称名、称字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君前臣名”指的是“臣”与“君”对话中,称己及除“君”外人物名。当对话中所涉及人物已经辞世,根据“周人以讳事神”原则,应对其称谥或字,但“三礼”并未将是否避讳和如何避讳说明清楚。从金文材料来看,西周时期大夫与周王对话中为己辞世之父、祖避讳,但是否为其他大夫之父、祖避讳尚难以判断;从《左传》看,春秋时期大夫与周王、国君(本国或异国)对话中多不为己之父、祖避讳;但如所涉及人物为异国大夫且其身份尊贵或素有贤名时,不论其是否辞世均可对其称字以示尊重。春秋时期大夫间对话中是否为己之父、祖避讳尚未见文献实例,而地位高者可面称地位低者之名,如父名子,兄名弟,师名生等,对话中涉及地位低者时亦可对其称名。而对地位相若者称名则为无礼。本国大夫间对话对所涉及的本国大夫一般不称名,对所涉及的异国大夫称名情况更少,除非对异国大夫怀有极大的负面情感。异国大夫间对话中或间有对异国大夫称字而对本国大夫称名,以表示对异国大夫尊重的事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