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
【6h】

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声明

上篇对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现状的理论分析

1. 绪论

1.1文物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提出

1.2研究背景

1.3本章小结

2. 研究定位与研究方法

2.1研究范围

2.2研究定位

2.3研究的意义

2.4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5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3.1国际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的发展

3.2我国文物建筑保护的发展

3.4本章小结

4. 我国文物古建筑的价值体系建构

4.1我国传统的建筑观解析

4.2我国传统的保护观念解析——器以载道

4.3国际保护价值观对我们的启发

4.4建构基于我国自身建筑文化特征的保护价值观

4.5本章小结

下篇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实践控制研究

5. 对当前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检讨

5.1当前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中存在问题分析

5.2当前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框架

5.3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的原则性标准

5.4本章小结

6. 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技术指导

6.1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的基本思想框架

6.2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导

6.3古建筑保护规划的实践解读(绍兴吕府)

6.4本章小结

7. 文物古建筑分级保护技术指导

7.1我国指定制度的问题分析

7.2我国登录制度体系建构

7.3我国文物古建筑的登录技术指导

7.4基于登录制度的文物古建筑分级保护技术指导

7.5本章小结

8. 文物古建筑易损材料修复技术指导

8.1文物古建筑易损材料保护思路的传统文化根源

8.2易损材料保护思路的当代理论依据

8.3“有限复制”保护的实现

8.4我国文物古建筑易损材料保护修缮方法

8.5本章小结

9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从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的争议问题出发,分析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理论基础、思想观念的不统一,继而引起实践操作当中对保护对象价值判断和对应的保护方式的差异,最终导致的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保护操作缺少严肃性、逻辑性、权威性。但是我国保护理论的完善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需要在非成熟保护理论、制度、社会背景下对实践造作程序的优化研究。 因此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归纳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国际保护理论、思想的发展演变的总结,梳理出国际上主流保护理论和思想的生成背景、主要有影响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因为自身的不完善而在其基础上演绎出新的思想流派的动因,在纷繁芜杂的理论之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保护思想和原则,并从《奈良文件》主导的“尊重文化多样性”,强调“建立于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遗产价值特征评判的真实性”的理论中,找到了解决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有自身特殊性问题的钥匙;随之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回顾在于检讨历史,分析我们现有保护思想观念的特色和缺陷;最后通过对我国文物古建筑生成的传统文化背景出发,归纳出文物古建筑的价值特点,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基于我国自身建筑文化特征的保护价值观。 下篇则主要基于上篇的理论分析,特别是我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价值观,分析并归纳出“不重视文物古建筑的环境保护,文物指定制度的缺陷,以及易损材料的保护干预方法存在争议”等当前影响文物保护操作实践的关键问题,提出对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操作合理操作的价值判断以及操作程序等原则性标准。进而分别针对前述的三个关键问题,逐次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路线,并建立起对应的技术指导规程,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操作中的关键问题提出控制性的指导技术体系,为提高保护实践操作中优化管理、动态管理的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