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6h】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简要概述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成因分析

(一)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三)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形成的现实土壤

二、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第二部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一、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稳定压倒一切——关于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二)一切导致混乱的因素都要排除——关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关于如何维护、保障和发展社会稳定

二、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把稳定作为治国的大道理,置于“压倒一切”的位置

(二)强调稳定与改革、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强调稳定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第三部分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二、深化了我们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

三、为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指明了方向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正确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内部的各要素的关系基本上处于协调、有序的状态。社会稳定和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都极力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当前人们对社会稳定问题更加重视和关切。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系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挖掘其时代价值,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社会稳定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十分重视安民问题,其系统完整的社会稳定思想则是从1975年全面整顿开始,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稳定的思想,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渊源;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关于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邓小平指出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前提,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的共同心愿。邓小平强调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稳定压倒一切。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邓小平指出既有经济、政治因素,也有思想文化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民族的因素,也有宗教的因素,等等。邓小平从各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这些不稳定因素。关于如何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邓小平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党的建设、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路,为维护社会稳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其中,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前提,正确处理社会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包括把社会稳定作为治国的大道理,置于“压倒一切”的位置;同时强调稳定与改革、发展辩证统一关系;强调稳定的长期性和全面性。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考察邓小平这一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当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为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指明了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正确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系统研究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基础上,再现传统研究课题的时代价值和魅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