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6h】

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插图目录及附表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绪论

第一章地理环境背景

第二章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及其对应关系

第三章农业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聚落形态的变迁

第五章宗教信仰与礼制的产生和发展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著目录

展开▼

摘要

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研究是近些年来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已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和文化谱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开展史前时期各主要文化区域的社会多元发展和演进过程方面的比较研究,对推进当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聚落、墓葬和遗物等材料的梳理和分析,考察两个地区在聚落分布模式的变迁、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化、社会分层的发展等方面的异同点,并对经济形态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宗教、意识形态问题以及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动态关系等予以关注。总结两个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特质、内涵和动因问题,进而探讨两个地区是否具有各自独特的史前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如果两个地区果真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产生这种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充分认识东方地区在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聚落考古方法、墓葬研究方法和遗物研究方法等。聚落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聚落内部的研究,通过对典型聚落的布局、重点遗迹单位的功能、相互关系、聚落的人口规模等问题的探讨,分析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演变;第二层次是对小区域聚落形态的研究,重点对一个小区域内的聚落分布特点、聚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三个层次是在一个大的文化区的范围内分析聚落的分布格局。和房址资料有所区别的是,墓葬资料更适用开展社会分化、社会分层、族群划分等方面的研究。墓葬的规模、葬具使用情况、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是研究人群分化、族群关系、社会分层、财富集中、权力集中等课题不可或缺的资料。运用量化统计等方法对墓葬进行多方面分析,并通过对一些礼器性质的器物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的分析,来了解当时手工业专门化程度、贵重物品的流通网络以及是否已经形成针对贵重物品的控制体系等。除了以上这些方法之外,我们还运用人口规模的统计、和人类学成果相结合等方法尽量复原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情况,并在人口、文化、资源和环境的互动作用中理解社会的动态发展。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一、绪言。内容包括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史回顾和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和主要内容等。中外的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也经历了各有特点的发展历程。尽管关于社会复杂化过程的阶段划分、发展动因、发展模式等问题观点各异,但大家都认同人类史前社会经历了由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演化这一基本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呈现出多线复杂的状态;这个过程并非都是连续的,有时会有断裂、有后退;这个过程不是同步的,各地会显现出自己不同的特征。本文从聚落分析入手,逐层探讨两个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 二、第一章:地理环境背景。分别介绍海岱和太湖地区不同时期的气候和环境情况,为后面比较两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提供环境背景,也为讨论文化和环境互动的复杂关系奠定基础。海岱地区中间高,四周低,是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的高低相错的地形组合,以河流量和降雨量等为主要指标的水资源供应较为稳定。而太湖地区中间低,四周高,水网密布,整体属于较为脆弱的生态区,对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 三、第二章: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及其对应关系。简要介绍海岱和太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分期、文化特征、年代、类型划分等,从而为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聚落和意识形态等提供年代和分期上的基础和依据。同时涉及海岱和太湖的中界地区的一些考古学文化。 四、第三章: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生业经济类型,代表了当时的经济基础,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聚落类型有密切关系。从工具组合和农作物情况来看,两个地区代表了南、北方不同的农业经济体系。海岱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阶段是以旱地农业为主,晚期阶段稻作农业逐渐向北扩展,很多地区属于旱作和稻作相混合的农业经济类型,生产工具都是适应性较强的多用途农具。在农业持续发展的态势下,产生出许多面积较大的稳定定居聚落。而太湖地区属于较为单一的水田稻作农业经济类型,虽然稻作农业在良渚文化时期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但在较为脆弱的生态区内,一旦由社会生产、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组成的社会系统内部产生矛盾时,再加上自然灾害、外部争斗等因素,农业生产会出现较大的起伏。 五、第四章:聚落形态的变迁。从聚落和墓地材料入手,全面分析两个地区不同时期聚落的内部结构、聚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总结它们在社会组织结构变迁、社会分化的形式和程度、社会关系的转化以及社会内部的阶层体系等方面的异同点。并在聚落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两个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阶段性划分方案,进而考察各地区复杂社会的形成特点和轨迹。海岱地区在不同时期,聚落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变大,社会发展呈现稳定、连续、渐进的发展态势。虽然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但从整体上看,聚落内部在血缘关系上的层级性很强,晚期聚落中往往有较为明确的宗族一家族一家庭等层级结构。聚落之间由分散分布到形成聚落群、产生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即社会由平等社会、层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较为清晰,最终在与中原夏政体的折冲中融入文明社会的洪流。因此,海岱地区在聚落形态变迁方面体现出的是一种持续演进模式。太湖地区的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聚落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发展较为稳定,发现一些较大规模的聚落和墓地。但进入良渚文化之后,在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保障下,聚落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基层组织小型化趋势明显。大多数聚落的规模都不大,聚落内部表现在血缘关系上的层级性不强,聚落结构的稳定性较弱。以大型聚落为中心的聚落群的形成也经历了比较短的时间,另外在极具良渚特色的良渚遗址群内表现出较强的地缘特征。太湖地区在由平等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在良渚文化之后社会又急剧衰落,因此,太湖地区在聚落形态变迁方面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断裂式的演进模式。 六、第五章:宗教、祭祀和礼制。意识形态在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分层、王权形成的过程中,由礼俗发展而成的礼制成为维系社会层级结构的重要规则。同时礼制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早期国家逐步诞生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显示不同区域社会发展模式、特质的重要标志性因素。海岱地区在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祖先崇拜特点,礼制较多的体现在棺椁、陶礼器等方面,并多为夏、商代所继承。太湖地区特别是在良渚文化时期,表现出明显的神崇拜特征,其大型墓葬和祭祀遗迹等显示出,良渚社会上层建筑中的王权、神权、族权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其礼制较多的体现在玉礼器的使用上。海岱和太湖地区在意识形态上分别表现出注重世俗和注重宗教的特点。 七、结语。把主要观点有机组织起来,总结两个地区史前社会演进过程的特质与内在机制,概括它们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并认识区域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背景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向国家演进的过程中,海岱地区走的是一条重世俗的稳定发展的道路,统治阶层在族权、王权和军权的结合中实现了社会权力。而太湖地区在良渚文化时期则体现出重宗教的特征,统治阶层是在神权、王权和军权的结合中实现社会权力,但是这种通过宗教信仰的号召和玉器资源的控制等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权力结构显示出稳定性不强的特征。因此,海岱和太湖地区之间不同的发展模式是决定它们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前者在古国基础上进一步向方国发展,而后者则在到达顶峰之后迅速的衰落下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