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绪论
(一)关于选题
1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研究综述和存在的问题
(三)本文研究的框架和方法
第一章 开启:1919年前以社会政治批判为主流的社会学红学
(一)中西呼应:社会学红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横向影响:西方社会学的传入
2.纵向影响:传统今文经学的学术旨趣的继承
(二)“家”、“国’’诠释:社会政治批判研究概述
1.家与国的二维诠释
2.文学批评与政治批判的冲突对立
(三)政治家的“家庭感化说”:季新的《红楼梦新评》
1.社会学学术背景的支撑:对中国家庭的投注
2.政治家的社会改良抱负:对“家庭感化”的希望
(四)貌合神离:社会政治批判与近代红学索隐派之辩
1.政治功利主义的貌合神离
2.文本解读的分道扬镳
第二章 交错:20-30年代以文艺社会学为主导的社会学红学
(一)内外动力:从社会政治批判到文艺社会学转向
1.内部动力:提倡“人的文学”的“五四”新文学运动
2.外部动力:西方文艺社会学的传入及刊布
(二)多元拓展:文艺社会学研究概述
1.由外转内注重对文本的观照
2.文艺学与社会学此消彼长
(三)小说批评派影响下的《红楼梦》解读:佩之《红楼梦新评》
1.社会学意义的解读
2.小说批评派的影响
(四)竞争与共生:在拥挤中求生存的文艺社会学
1.考证派红学笼罩下的文艺社会学
2.对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学习与借鉴
第三章 集成:30-40年代以社会历史学为主体的社会学红学
(一)双重诱因:社会历史学研究的构建
1.诱因1: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引入与研究
2.诱因2:丹纳文学理论的影响
(二)经济视角与阶级维度观照:社会历史批评概述
1.揭露社会历史病因
2.研究社会制度文明
3.针砭时弊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运用: 《红楼梦与中国经济》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运用于红学
2.经济视角如何更好切入文学作品
(四)社会学红学的集大成者: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
1.文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2.文艺学和社会历史学投注下的《红楼梦研究》
(五)局限与突破:对阶级和经济二维视角的客观评价
1.阶级分析的局限性
2.能否真正“从经济的见地解决一切问题”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学红学的范式意义与学术启示
(一)探索与建立: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
1.开创新的研究视角
2.探索中的艰辛
(二)影响与发展:建国后社会学红学的走向
1.研究视角不断拓宽、深入
2.庸俗社会学的走向
(三)启示与借鉴:文学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