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其有效性分析
【6h】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其有效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导论

1.1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1.1.2选题的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最新研究综述

1.2.1各经济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的理论综述

1.2.2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3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本文的写作思路

1.3.2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与调整述评

2.1 1998年以来的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实践述评

2.1.1 1998-2002年间的货币政策实践:稳健的基调

2.1.2 2003-2007年间的货币政策实践:名义稳健实质偏紧的基调

2.1.3 20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由从紧转变为适度宽松的基调

2.2重新审视中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

2.2.1转轨经济运行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2.2.2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

第3章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体系分析

3.1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评述

3.1.1利率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3.1.2存款准备金工具有效性分析

3.1.3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有效性分析

3.1.4其他操作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3.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操作规则

3.2.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3.2.2货币政策操作规则

3.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分析

3.4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3.5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总体评价

3.5.1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3.5.2现阶段货币政策的角色定位

第4章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量评价

4.1货币政策在长期和短期内的有效性分析

4.1.1货币中性与否的检验

4.1.2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

4.2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3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检验

4.4货币状况指数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4.4.1度量货币政策松紧状态的方法与货币状况指数简介

4.4.2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构建

第5章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5.1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5.1.1进一步完善宏观金融制度

5.1.2加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建设

5.2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的角色定位

5.2.1深刻的理解货币政策局限性

5.2.2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

5.3注重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5.3.1重视研究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5.3.2密切关注预期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

5.3.3加强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从1998年至今的十余年间,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复杂的局面。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和社会领域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加大。相应地,货币政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来评价1998年至今的这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效力,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在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之间寻求平衡,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需要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货币以及货币政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时所进行的操作,然后分析了经济转轨特定阶段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所面临的挑战、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等方面的情况,并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全面检验了这一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力,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建议,并对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角色定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本文认为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相差甚远,因而货币政策的操作重点应该放在创造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方面——进一步完善宏观金融制度,加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建设;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完善和调整货币政策的操作框架,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货币不是万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应着眼于通过对货币环境的治理,为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创造必要条件;应该倾向于“少做多看”,力避陷入治标不治本甚至是行动越多失误越多的窘境;应该深刻的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就是吸收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将货币政策凌驾于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之上,从而忽视了与其他政策手段之间的配合。从本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在国内经济失衡的前提下不能或者不愿适时的调整经济结构,而是仅仅的将平衡的重担交给货币,如此一来,虽然换来了平衡,但这种平衡注定是短暂和脆弱的,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根本不堪一击。实践证明,不存在普适的、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做出安排。从中长期来看,过于积极的货币政策可能弊大于利,反而成为经济波动的来源。回避短期阵痛的代价是长期的系统风险,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货币政策操作不应当只关注当期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等短期因素,而应该将视线适度的延长,以求在短期与中长期之间实现平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