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十年磨一剑——《大公报》副刊对现代文学的传承
【6h】

十年磨一剑——《大公报》副刊对现代文学的传承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大公报》副刊的演进历程(1928~1937)

1 初创期——《大公报·文学副刊》展开与新文学的对话

1.1.1吴宓初期反对刊登新文学作品

1.1.2朱自清加入《文学副刊》

1.2发展期——《大公报·文艺副刊》迎来新文学的正式登场

1.2.1沈从文倡导《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独立

1.2.2萧乾改革《大公报·小公园》

1.3成熟期——《大公报·文艺》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

1.3.1刊物定位:新文学和进步立场

1.3.2副刊内容充满文学色彩

第二章 30年代,《大公报》副刊成为“双坛”旗手

2.1现代报纸副刊的地位和贡献

2.1.1一改“报屁股”现象

2.1.2摒弃“消闲趣味”特征

2.1.3造就一代作家、作品

2.2文学副刊成为《大公报》传递观点的又一扇窗

2.3《大公报》副刊在文学界的影响

2.3.1“文人论政”的舆论空间和“坚持文学独立”的办报原则

2.3.2成功开辟特色专栏

2.3.3积极组织文学活动

2.3.4成为京派文学的重阵

第三章《大公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合

3.1“服务”意识使副刊成为文学青年的摇篮

3.2借助文学作家、作品,提升报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声誉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是一份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报纸,曾被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称为“中国新闻界的老寿星”。在吴鼎昌、胡政之和张季鸾共同经营时期,达到了《大公报》的巅峰。“文学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公报》亦如此。《大公报》的文学副刊具有独特性,1926年至1937年鼎盛时期的“新记”《大公报》,相继推出了几个重要的文学副刊。本文研究的对象就是《大公报》这十年先后创办的文学副刊,它们不断加以改革,从通俗趣味的文艺副刊发展到高雅纯正的纯文学副刊,《大公报》中的文学副刊自成特色,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但都依存于这个舆论空间,建构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它们与这张报纸生生不息,有过辉煌也有过艰辛。本文旨在阐释这些副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大公报》副刊的引进历程。通过介绍《大公报·文学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小公园》和《文艺》四份刊物的不断改革、发展,阐述《大公报》文学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息息相关的关系。文学副刊的进步,现代文学越来越多地在报刊上与读者见面。四份副刊的内在联系,使现代文学在这里一脉相传。
   第二部分:30年代,《大公报》副刊成为“双坛”旗手。主要阐述《文艺》经过前面三份文学副刊的积累,已经成为一份真正的纯文学副刊。它在《大公报》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大公报》传递观点的又一扇窗。同时,它在文学界的影响更加深远,成为文学作家和文学作品展示的平台。
   第三部分:《大公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合。主要阐述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关系。一方面副刊成为文学青年的摇篮,另一方面借助文学作家、作品可以提升副刊的社会声誉和文化品位。
   “忘已之为大,无私之为公”,作为《大公报》的办刊宗旨薪火相传。沈从文提出的“注重文学自身特性和规律”曾唤醒五四文学的生机和活力。虽然时间慢慢地流逝,但刻骨铭心的声音希望能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