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凉山州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为例
【6h】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凉山州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为例

目录

声明

1.绪 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研究现状

1.4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理论框架

2.1核心概念界定

2.2相关理论基础

2.3研究设计

3.移民安置点社会融合现状

3.1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介绍

3.2二个安置点移民样本基本情况

3.3移民社会融合现状

3.4典型案例

4.移民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4.1经济融合问题

4.2文化融合问题

4.3心理融合问题

4.4社会交往融合问题

5.促进移民安置点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5.1经济融合对策建议

5.2文化融合对策建议

5.3心理融合对策建议

5.4社会交往融合对策建议

5.5遵循“两个效应”原则

6.总结

6.1本文总结

6.2研究不足及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个国家的发电量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水电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与清洁能源。伴随水电开发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工程移民安置与后期扶持问题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目前政府对移民群体的安置与后期扶持主要集中在移民扶持基金的发放,脱贫解困计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很少涉及到移民社会融合方面。
  本文以凉山州地区两个具有典型性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点为研究对象(汉族移民安置点与少数民族移民安置点),通过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实地观察法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经济、文化、心理、社会交往四个维度出发,描述安置点移民社会融合的现状,探讨社会融合过程中存在经济收入、生产资金匮乏,安置点所在地区消费水平较高;彝族移民语言障碍问题突出,风俗习惯差异、民族文化冲突;心理落差大,身份认定模糊,主观能动性低“等、靠、闹”思想严重;原有社会关系网破坏,与原居民关系不融洽等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移民劳动生产方式不适应,就业、务工困难,材料、人工成本大幅提高,普遍存在负债现象,安置点靠近城镇无法满足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彝族移民长期生活在彝区的语言环境、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与安置点所在地区有较大差异;对安置点生活收入水平期望过高,“外来人”意识强烈,过度依赖国家的补偿政策,文化水平较低,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远距离迁移,原有的社会关系网不复存在,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小团体意识强烈,不愿意和当地原居民交往。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政府扶持与原居民参与相结合,物质扶持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优化安置点产业结构与就业环境;优化双语教育资源,打造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环境;正确把握移民心态,提高移民自身素质,满足心理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建议当地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鼓励青壮年去附件城镇打工,加强地区交流,促进社会融合。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优先效应”、“双场效应”原则,从而制定出一套符合凉山州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社会融合实际情况的方案,并为西部地区各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