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乳头肌移位的超声研究
【6h】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二尖瓣乳头肌移位的超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研究背景

2.1扩心病的临床现状

2.2目前现有的扩心病的治疗现状

2.3 CRT的临床现状

2.4 CRT指南的变化

2.5 因此提出本研究及临床观察的出发点

2.6 本研究提出的猜想及其理论依据

3.本研究目的

4.资料与方法

4.1病例选择

4.2 仪器与方法

4.3 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组间对比

5.2 组内对比

5.3 观察结果对比及表格

5.4 观察结果总结

6.结果分析讨论

6.1关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原因分析:

6.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带来的启示:

6.3 CRT研究总结

6.4 CRT植入关键原理及过程

6.5 CRT无应答的临床现状

6.6心脏电活动与解剖耦联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

6.7 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的选择是关键

6.8电重构与机械重构的相互联系

7.临床结论

8、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单中心所收集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记录影像资料,收集测量数据,二尖瓣乳头肌移位的解剖特点,结合电生理学及解剖学,解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疗效不一的可能机制,将扩心病患者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机械重构与电重构的可能机制和现象相联系结合,既在扩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心腔容积扩大,心脏收缩功能减低,瓣膜出现功能性返流与扩心病患者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完全及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具有相关性,并且应该具有一定的定量关系。
  方法:47例DCM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组(CLBBB组)和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组(NCLBBB组),以左室腔中心为原点,测量二尖瓣前后乳头肌相对左室前壁在心动周期内的角度变化(Ang I、Ang II),并分别测量乳头肌相对距离的变化(APD),将其测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患者Ang I、Ang II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CLBBB组相比,NCLBBB组A-PD测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LBBB组相比,CLBBB组Ang I、Ang II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CM患者均合并有二尖瓣乳头肌移位,但CLBBB患者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在扩心病患者的心力衰竭过程中,出现电重构与机械重构之间具有一定的定量关系,扩心病患者电重构与机械重构往往相互发生,并相互紧密联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