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
【6h】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1章引言

1.1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1.1.1选题依据

1.1.2研究现状

1.2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研究实施和已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地质背景、地层划分与对比

2.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2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上三叠统

2.2.2侏罗系

第3章沉积体系特征及沉积模式

3.1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沉积体系划分

3.2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沉积体系特征

3.3.1海洋沉积体系组特征

3.3沉积模式及演化

3.3.1海陆过渡相→海相的沉积模式

3.3.2陆相的沉积模式

第4章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一侏罗系层序划分和特征

4.1层序界面特征和成因类型

4.1.1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

4.1.2最大湖泛面

4.2上三叠统~侏罗系层序划分

4.2.1层序划分标志

4.2.2测井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4.2.3层序划分方案

4.3上三叠统~侏罗系层序特征与对比

4.4.1上三叠统层序特征与对比

4.4.2侏罗系层序特征与对比

4.4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4.4.1四川盆地古气候与可容纳空间变化

4.4.2四川盆地构造特征与可容纳空间变化

第5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1编图思路及成图单元选择

5.1.1岩相古地理编图概述

5.1.2岩相古地理图编图方法

5.2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5.2.1 TS1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2.2 TS2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2.3 TS3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2.4 TS4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2.5 TS5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2.6 TS6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6章层序格架与生储盖组合

6.1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类型及特征概述

6.2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

6.2.1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

6.2.2自流井组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

6.2.3沙溪庙组一蓬莱镇组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

6.3储层发育、展布规律及预测

6.3.1沉积相与储层发育及分布

6.3.2层序地层格架与储集砂体发育

6.3.3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及前景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陆相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以测井、地震、地质等多种学科分析为手段,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侏罗系进行了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生储盖组合研究。 论文首先根据区域大地构造和沉积背景资料,以野外剖面观测为主,根据露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一侏罗系沉积体系划分为3类沉积体系组,6类沉积体系、18个沉积亚相和34个沉积微相,并划分出6个构造层序,11个3级层序或长期旋回,深入讨论了层序、体系域的特征、分布和发育控制因素。提出侏罗系冲积扇体系主要发育于退积期、而三角洲体系则主要发育于进积期的认识。 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基本成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编制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一侏罗系的构造一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详细描述了不同构造层序和体系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研究了构造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划分出4个含油气子系统和5套生储盖组合,并讨论了每个组合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出上三叠统一侏罗系储层发育的沉积体系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主要位于构造层序盆地扩张体系域、盆地收缩体系域晚期及次级层序格架中的进积体系域。 最后,根据对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的研究,结合勘探成果,对研究区有利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