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特征——以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史为视角
【6h】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特征——以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史为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对象

三、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

四、学术资料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形成与不同创作群体的殊途同归

第一节 早期管弦乐队的组建及其表现形式

第二节 “个人感情抒发”与“社会启蒙思潮”的殊途同归

第二章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关于“和”的传统音乐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转换

第二节 西方音乐形式的民族化处理

第三节 社会存在决定审美体验物化的两种维度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价值及社会意义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价值:古典和谐与崇高对立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文化价值:兼收并蓄的文化视角

第三节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现实意义:新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结语 20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与当今新音乐创作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附录: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交响音乐曲目的不完全收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1840年,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强行打开,各种新思想、新学说不断传入与吸收。这诚如马克思所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向我们证明,上个世纪前期的中国原创交响音乐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更迭而变化发展自立门派的,它不仅没有随波逐流,反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指引着21世纪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20世纪前期的中国原创交响音乐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与西方音乐文化引入结合的艺术产物。文章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宏观指导下,以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为视角,结合具体作品的案例分析,得出其美学特征为:“和”的传统音乐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转换、西洋音乐形式的民族化处理、社会存在决定审美体验的物化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状况跌宕起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换交响音乐作为艺术家赋予它并从中体验到精神内涵的艺术载体,在表现艺术家心扉,反映作曲家独特的审美体验上又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20世纪早期由一批留学回国的爱国人士大力提倡启蒙救国的口号,追求个性,提倡“真实”的意识倾向成为那时早期中国艺术家的审美表达的基调,而交响音乐则成为了诱发和表现艺术家们审美体验的新型的利器。在民族矛盾越发激化的境遇下,艺术家们追求个性、主体价值表现的现代审美意识被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浪涛所打碎,救亡的现实性和急迫性,成为了每位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灵感的原点。在内涵上偏重于“善”的教化的艺术创作成为了组织团结最广泛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食粮。这种迂回式的美学发展状态所造成的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形态发展的曲折性,是当时社会需要而引发的思想文化观念上暂时的倒退。因此,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的视角对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做一研究,以期借此透析此类音乐形式的审美变迁的内核原因及其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佐证,进而挖掘此时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意义,这便是此研究的旨趣所在。
   文章共分三章,第一章“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形成以及不同创作群体的殊途同归”,主要从历史语境对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做一描述,对不同创作群体艺术创作的殊途同归的动因做一深入挖掘;第二章“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特征”,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从古典和谐型美学形态到近代崇高型美学形态的现代转型,到西方音乐形式的民族化的处理,再到不同社会环境下审美体验后的艺术作品三个层面,总结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特征;第三章“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交响音乐的美学价值及文化意义”,以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为视角意在揭示“五四”时期形成的新美学精神对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以管弦乐这类西方音乐体裁为研究对象意在证明构建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发展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从而推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