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理论研究
【6h】

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魏晋绘画品评理论的核心是才性论,有才性的画家往往被列为较高的一个层次,谢赫依据才性的高低把二十七名画家分为六品,才性的不同亦导致二十七人不同的艺术风格。《续画品》被认为在历代的画品著作中无论从内容、体例,还是品评的标准最能符合谢赫《画品录》的精髓。《续画品》虽没有分品论人,但以“才性”论画家比谢赫更甚,姚最在《续画品·序》中用非常大的笔墨论述了“才”与“学”区别。他对画家的品评中突出强调了“才性”在画家作品中的作用。
   唐宋绘画品评是才性论和风格论的浑融一体。“神、妙、能”、“自然”、“逸格”即是对才的不同层次表现,也是不同地艺术风格的反映。张怀瓘和张彦远均没有对各自提出的品评标准以具体的规范,黄休复却从才性的角度给予具体的定义,他说“神”是“天机迥高”,“妙”是“画之于人,各有本性”,“能”是“学侔天工”。“能”虽缺乏天资,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才性的不足。黄休复论“逸格”的孙位是“天纵其能,情高格逸”,可见,“逸格”就“才性”而言远大于“神格、妙格”之才。“才性”的外溢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逸格”的艺术风格强调“逸”中有“简”、“淡”、“清”、“远”,它们以文人的审美趣味为轴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自然”是张彦远提出的品评标准,他说:“发乎天然,非繇述作。”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特点就是强调艺术是天生的。张彦远以儒家为本兼道、释的审美观决定“自然”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自然无所谓繁与简、细与密、素与丽。张彦远以“繁简”为心胸,以“自然”为本性,以“生气”为归宿。以“自然”为中心的品评理论是晚唐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在对古代绘画品评理论中的若干才性观念辨析中,我认为在古代绘画品评理论中始终贯穿“理”与“逸”的对立与发展,对于“理”与“逸”理解的不同导致文人画家和院画家绘画品评标准的分歧。
   明清是绘画风格品评的时期。画品著作在宋代以后逐渐减少,明代虽有复兴,其体例却有很大的不同,虽用传统的品评术语,但是已经无意于品第高下优劣之分,而是倾向对笔法与风格的分析与品评,其代表是《中麓画品》和《吴郡丹青志》,这样的发展到清代终于出现了对风格学研究的突破,其代表就是黄钺的《二十四画品》;另一方面,“神逸能妙”从明代开始作为等级符号已处在非常次要的位置,特别是清末秦祖永的“神逸能妙”更是偏于艺术风格的论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