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形成的前史研究
【6h】

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形成的前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指导小组成员名单、附表目录

引言

第一章: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方政治之学”的对应符号——译名

一、早期中西、西中辞典中有关“西方政治之学”的译名

二、辞典以外中文语境中的对译符号

注释

第二章: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方政治之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书目与译本

一、1860年以后至20世纪初传教士机构译述的主要“西政”书籍

二、清末主要西学书目及书目型类书中“西政”书籍的来源

1、1896年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2、1899年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3、19世纪末流行的一些书目型类书

三、“凌杂不合之弊”——清末知识分子对传教士译“西政”书籍的意见

四、“和译”西籍中的“法政”书籍

1、译介日本书的蓝图——1898年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

2、“和译”西政书籍渐占主流——《增版东西学书录》对《东西学书录》的补充

3、1904年沈兆祎的《新学书目提要·法制类》

4、1907年《考察政治大臣咨送译书提要》中的日文译书

注释

第三章:晚清中文世界对“西方政治之学”的界定及其变化

一、从“勒义斯”到“法学”

二、“世务学”和“会学”

三、出自日本背景的“政治学”

注释

第四章:“西政”的影像:晚清精英观念中的“西方政治之学”

一、“公法学”、“律例学”:早期“绥靖边陲”视野下的“夷务洋情”

二、“学分政艺”下的“西政”

三、“和文汉读”及康有为对“西方政治之学”的创造性解读

四、一个士绅阅读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之学:孙宝碹《忘山庐日记》中的“西政”

注释

第五章:“中学”与“西政”——西政东渐的本土回应

一、中国本土知识结构对“西政”的初步回应

二、“旧瓶”难装新酒:中国传统分类模式在“西政”前的难局

三、“西政之学”类目的细化

1、从“地学”、“史学”到“法学”、“政学”——“时务”、“经济”框架下的“西政之学”分类

2、“西政、西艺”格局下笼统的“西政”分目及细化趋势

3、“政学”内容的独立成类

4、日本式“新学”体系下的“政治学”分类

注释

第六章:从“西政”到新“世界学”——政治学本土谱系的初建

一、“西政”的叙述需求

二、学科分析范畴在本土的初建及其对传统的重新解读

三、追溯本土的“政学”传统

四、在本土打造普适性的“政治学”

五、学科本土经典系谱的建立

六、学科本土人物系谱的成型

注释

余论

附录:征引及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论文的前三章,致力于从一些目前可把握的层面进入“西政”东渐各阶段的历史语境。其中,第一章将从“西方政治之学”如何在中文世界寻得相应译名入手,探讨其在当时汉语语境下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则通过分析晚清以来出现的有关“西方政治之学”的译书情况,去考察国人当时谈论“西政”的知识来源。力图回到当时原初的知识架构,去了解这些出版物在西学传播脉络中的实际情况。第三章则着眼于考察中文世界各阶段所出现的有关“西方政治之学”的学科界说及其变化。本文希望通过这三方面的考察,为展现“西政”东渐的历史语境,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切入点。  文章的第四、五两章,就力图从接受层面厘清中国知识精英不断援引传统又突破传统知识架构,从而构建晚清“西政”图景的历史过程。其中,第四章尝试梳理本土精英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这一“西方政治之学”影像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第五章进而讨论本土知识传统在“西政东渐”之初所遭遇的分类难局,以及中国知识界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困惑以及应对之道。并通过描述清末各种流行的西学书目及西学类书中“西政”分目日渐细化的过程,来考察本土知识精英是如何依据自身传统,去构筑那个日益清晰的“西方政治之学”影像的。  总之,本课题试图揭示中国立足本土认知“西方政治之学”的背景和前提,这对于厘清政治学在中国本土的建立过程,或可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研究起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