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仁心”与“仁性”——胡宏《知言》与朱熹《仁说》对“仁”的两种诠释
【6h】

“仁心”与“仁性”——胡宏《知言》与朱熹《仁说》对“仁”的两种诠释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论:程颢及程门后学“一体言仁”概说

1、学界对“仁说之辩”的研究及问题缘起

2、北宋仁学的“一体言仁”传统

3、谢良佐“心有所觉谓仁”与杨时“物我为一为仁”

第一章 仁心:仁者天地之心

第一节、“尽心成性”:胡宏“仁心说”的心性基础

1、“体用一源”下的“性体心用”

2、“尽心成性”——胡宏释“仁”的根据

第二节、“仁者天地之心”

1、“天心”、“人心”与“仁心”

2、胡宏“先察识后涵养”与湖湘后学“观过知仁”

第二章 仁性: “仁为心之德、爱之理”

第一节、“心统性情”:朱熹“仁性说”的心性基础

1、“中和新说”、“心统性情”与朱熹仁学思想

2、“仁性爱情”——朱熹“仁性说”的起点

第二节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1、《知言疑义》中朱熹对胡宏仁学的批判

2、《仁说》与“仁说之辩’’——朱熹“仁性说”的定型

结论:“心善”与“性善’’:心性论视域下南宋前期仁学思想的转变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以“仁”这一概念在两宋之际理学思想中的转变为核心内容,概述并分析了从胡宏到朱熹仁学思想转变的发生过程。
  北宋理学张载、程颢一系保留了孟子传统“仁心说”思想,认为“仁”是与心、性本为一体一元,是人与生所具的一种道德本心的良心。到南宋湖湘学派的胡宏将“性”提升至天地之本体,并进一步地明确了“天地之心”的概念,将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思想解释为“天地之心”与“人心”的贯通,天道本体的性体与人心、道德本体的仁体本然为一,指出仁是人道德良心的“仁心”。
  而朱熹早年不满于道南学派静坐澄心以识仁的上达工夫,试图探究普遍适用的工夫教法,但其切入点在中和问题和心性结构上。通过对道南学派、谢良佐、湖湘学派在中和问题和心性问题上的反省和批判,朱熹在中和新说之后建立起了心性情三分新的心性论,以此为基础,在与湖湘学论战的“仁说之辩”中即对“仁”的问题作了一新的整合,定义为“仁为心之德、爱之理”,仁是人心中的“仁性”。
  本文即是通过对胡宏《知言》和朱熹《仁说》这两部重要文献中关于论仁的思想内容展开,以“仁心”和“仁性”的两个方面,分析两种仁学思想的不同,并概述其理论差异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