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分布区及其育性恢复性研究
【6h】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分布区及其育性恢复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承诺、关于其他单位与人员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试验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采用CMS途径来进行强优势组合的选配,恢复系的选育至关重要,一直受到杂交小麦育种家们的普遍重视,其中致力于寻找新的恢复源是选育恢复系的重中之重。研究育性基因的区域分布及育性恢复性的规律对寻找、培育、利用新恢复系,扩大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小麦CMS的研究及利用取得实质性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坚实的材料基础。为此,本研究选用具有四种胞质、两种核型的同核异质、同质异核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研究对象,用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一批普通小麦品种(系)与其大量杂交配制组合,考查其F1的恢复度,以研究其育性基因分布规律;同时结合细胞遗传学方法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能进行研究,获得如下重要结果: 1.粘类小麦不育系恢复源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平均恢复度在25~40%之间的半恢复类型属于北部冬麦区;40-50%的半恢复类型属南方冬麦区;高可育范围内的基本上属于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两大麦区,还包括其它麦区的部分地区,大都为我国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其余对8个不育系的平均恢复度均呈现从全不育到高可育之间不同程度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该类地区品种之间以及品种本身的多样性。 2.对26个品种的恢复性进行聚类,结果在2.0水平左右聚为三类,第一类品种大部分呈现半恢复性,第二类品种的恢复度均在高可育(51-80%)范围内,第三类品种除部分表现不同外,其余品种对这8个不育系均表现出高不育或完全的保持性。某些品种虽属同一地区,但被聚为不同的类别,从侧面反映出该地区品种恢复性的多样性。 3.对不育系进行聚类,2.70水平上将8个不育系聚为三类,在5-1核型条件下K型和Ⅴ型聚为一类,Ven型和B型之间聚为一类;在224核型下Ⅴ型和B型聚为一类,再和Ven型聚为一类,和K型距离最远。而在相同细胞质背景下,5-1和224两种核型在一定水平上被分开。 4.供试4种异质粘类不育系均属易恢复,易保持类型,恢复性遗传规律基本一致,恢复源广泛,但恢复度变异较大。恢复度的大小与母本细胞质、细胞核以及父本核基因组成有关,并且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关系。此外,并不排出环境因素的影响。 5.粘类不育系杂种F1自交结实率、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频率及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彼此相关不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