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研究
【6h】

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一、邓小平人才强国思想的基本解读

(一)人才

(二)强国

(三)人才强国

二、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强国思想

(二)列宁的人才强国思想

(三)斯大林的人才强国思想

(四)毛泽东的人才强国思想

四、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的地位--人才强国的起点

(二)人才的培养——人才强国的基础

(三)人才的选拔——人才强国的关键

(四)人才的使用——人才强国的实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邓小平理论中蕴含丰富的人才强国思想,其人才强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并加快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依靠科教兴国战略尤其是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深化了我党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快了把人才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搞好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的步伐。我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可以说,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对我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分前言和正文两大部分。 前言简单介绍了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论证了邓小平理论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才强国思想,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和主要观点,同时还就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基本问题作了简要说明。 正文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邓小平人才强国思想的基本解读。邓小平人才强国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邓小平人才强国思想的基本解读,包括对邓小平的人才、强国、人才强国等方面思想观点的基本解析。首先,从人才概念、人才分类、人才含义入手,分析了邓小平有关人才的观点。邓小平对新时期的人才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体现了他全力打造一支宏大人才队伍的战略思想。其次,从强国的基本含义入手,论证了邓小平思想中的强国观点,包括他为中国绘制的强国蓝图以及强国方略规划。最后,从邓小平人才强国思想中体现的人才与强国的紧密关系入手,提出该思想是对新世纪中国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预演。 第二部分,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样,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也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发展的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光辉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特定时代的产物。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形成的背景包括:国际时代背景和国内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包括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人才竞争态势三个方面。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国际人才竞争的态势。国内背景包括:新时期科教兴国形势的迫切需要;对“文化大革命”反思、总结的历史需要;人才匮乏和人才体制不佳的现实催发;完善党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三部分,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如同任何战略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一样,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是在继承、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伟人人才强国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注意到了人才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的人才强国思想。随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强国思想。列宁的人才强国思想主要表现在,指出了专家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大量吸收专家参加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还要求对专家要采取正确态度,积极改善他们的生活。斯大林的人才强国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指出国家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他要求加快培养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他强调要重视、关心人才,要合理使用、积极提拔人才。毛泽东的人才强国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注意到了知识分子对革命、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指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大批知识分子,提出对知识分子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四部分,邓小平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人才强国的起点一人才的地位。在邓小平看来,人才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新时期的中国应抓住机遇、依靠人才加快发展。(二)人才强国的基础一人才的培养。邓小平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大量人才为支撑,为此必须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关键是实践。(三)人才强国的关键一人才的选拔。邓小平提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和途径,为新时期遴选人才并实施人才强国奠定了基础。(四)人才强国的实践一人才的使用。邓小平指出,人才必须大胆地使用,科学地管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