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6h】

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承诺书

引言

第一章 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涵

1.1人民群众、主体以及人民主体

1.1.1人民群众

1.1.2主体

1.1.3人民主体

1.2中国哲学中“人民主体”

1.3近代西方哲学中“人民主体”

1.4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

1.4.1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

1.4.2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

1.5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内涵的拓展

1.5.1毛泽东的发展

1.5.2邓小平的创新

1.5.3江泽民和胡锦涛的丰富

第二章 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阐释

2.1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性

2.1.1人民群众范畴的历史性

2.1.2人民主体性的历史性

2.2人民主体思想中的人学观

2.2.1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2.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3人民主体思想中的群众史观

2.3.1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2.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4人民主体思想中的价值观

2.4.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2.4.2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一致

2.5人民主体思想中的实践观和认识论

2.5.1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5.2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2.6人民主体思想中的辩证法

2.6.1群众的创造性和主体能动性

2.6.2社会历史发展和客观规律性

2.6.3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第三章 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3.1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

3.1.1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

3.1.2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主体地位

3.1.3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3.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

3.2.1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3.2.2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3.2.3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

3.2.4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

3.3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3.3.1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

3.3.2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人民主体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和长期研究的课题。在国内,人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过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人民主体思想已经做了系统阐述,对胡锦涛的人民主体思想也不乏精彩文章。但把几代领导人一脉相承下来的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并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阐述其科学意蕴的文章尚不多,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正是在相关学者和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以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运用文献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普遍联系的多角度、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从马克思人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代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努力挖掘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以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本文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人民、主体以及人民主体的概念入手,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和实质,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本史观,马克思对人本史观的批判,着重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人民是历史主体和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科学内涵。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考察,重点阐明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上的继承与超越,最后得出经过几代领导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国人民主体思想是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意蕴。本章节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六个方面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意蕴。一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性;二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马克思人学观;三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群众史观;四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价值观;五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实践观和认识论;六是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中的辩证法。实践证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果,现在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三部分正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这一日渐完备并获得巨大实践成效的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性质方面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在实现现阶段社会发展目标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在实现人的最终发展目标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最后得出我国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理应坚持,且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发挥它对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科学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