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文献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研究
【6h】

先秦文献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 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

(一) 甲骨文、金文中的阴阳五行观念

(二) 《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观念

(三) 《诗经》中的阴阳观念

(四) 《易》 (包括帛书《易》 )中的阴阳五行观念

第二章 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

(一) 《左传》 、 《国语》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二) 《论语》 、 《老子》中的阴阳思想

(三) 《墨子》 、 《庄子》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第三章 稷下学宫中阴阳五行思想的成熟与融合

(一)阴阳五行学说与齐地

(二)阴阳五行思想的成熟与融合

(三)稷下先生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

(四)邹奭的阴阳五行思想

结 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后 记

展开▼

摘要

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庞大的观念系统,它的形成经历了孕育、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商周时期“阴”、“阳”的含义朴素直观,尚不具备形而上的哲学内涵;时至今日,在商周甲骨卜辞、金文中尚未发现“五行”一词,但甲骨卜辞中殷人的方位观念已经蕴含了后世“五行”观念的种子;西周末年,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阴、阳分别与具有物质性的“气”结合。虢文公用阴、阳二气的消长对抗来解释土地解冻、和风吹来、始发春雷等自然现象;伯阳父用阴阳二气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并认为阴气和阳气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周太史伯则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五行相杂”的观点,并初步提出了“和、同之辨”的命题。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学术思想活跃起来,人们普遍地用阴阳学说解释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各种现象。随着对阴阳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出现了阴阳平衡论、阴阳相胜说,秦国医生医和还将阴阳观念运用到医学领域;五行说也经过层层积淀,不断地得以扩充和扩大,并向着更高层次的哲学领域升华。
  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出土文献《黄帝四经》,可以说是集阴阳之大成的著作。但阴阳、五行尚处于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直至《管子》一书的问世,始将阴阳与五行两种学说融合为一体。“百家争鸣”的中心——齐国稷下学宫,为阴阳五行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政治、经济、学术等各方面的有力后盾。齐国稷下先生邹衍,在汲取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糅合了各学派思想精髓,在稷下学宫创建了阴阳五行学派,成为集阴阳五行思想之大成的第一人。其思想对后世政治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深邃而久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邹衍为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抹上了重重的一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