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波消融术治疗早期肝泡型包虫病疗效的影像学评估
【6h】

微波消融术治疗早期肝泡型包虫病疗效的影像学评估

代理获取

目录

OLE_LINK7

OLE_LINK4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微波消融术后病灶CT及MRI影像学特征的变化,评估微波消融术治疗早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CT平扫、MRI平扫及DWI检查影像学资料齐全的早期肝泡型包虫微波消融患者38例。根据患者术前检查时间及术后复查时间分为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四组。CT平扫图像评估消融术前及术后病灶钙化数量变化;MRI 图像评估消融术前及术后病灶最大径变化,病灶边缘带、实性部分ADC值变化。另收集30名正常人测量肝脏实性部分ADC值并与病灶边缘带ADC值比较。 结果:1、病灶钙化数量的变化:术后3月、6月、1年病灶钙化数量增多的比例分别为:34.2%、52.6%、78.9%;随着复查时间延长,病灶钙化数量增多的比例逐渐增加。 2、病灶最大径变化: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病灶最大径为(3.36±1.22) cm、(3.35±1.24)cm、(3.25±1.11)cm、(3.19±1.23)cm,术后6月、1年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及1年病灶逐渐缩小。 3、病灶边缘带ADC值变化: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ADC值逐渐升高,分别为(1.14±0.07)x10-3mm2/s、(1.28±0.12)x10-3mm2/s、(1.35±0.06) x10-3mm2/s、(1.46±0.05)x10-3mm2/s,正常肝组织与术后1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4、病灶实性部分ADC值变化: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ADC值逐渐升高,分别为(1.98±0.16)x10-3mm2/s、(2.34±0.62)x10-3mm2/s、(2.47±0.21) x10-3mm2/s、(2.66±0.17)x10-3mm2/s,均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CT 平扫、MRI 平扫及 DWI影像学检查对微波消融术治疗早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微波消融术治疗早期肝泡型包虫病具有一定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