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林中之死》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比研究
【6h】

《林中之死》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Narrative Mode and Technique

1.1 Point of View

1.1.1 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

1.1.2 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

1.2 Narrative Order

1.2.1 Flashback

1.2.2 Flashbacks in Both Stories

1.3 Symbolism and Usage in Both Stories

Chapter Two Protagonists

2.1 The Pursuits of Two Protagonists

2.2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n Both Stories

2.3 Eco-feminist Analysis of Protagonists’ Tragedies

Chapter Three Themes

3.1 Theme of Death

3.1.1 Life Instincts and Death Instincts in“Death in the Woods”

3.1.2 Life Instincts and Death Instincts in“A Rose for Emily”

3.2 Theme of Loneliness

3.2.1 Loneliness in“Death in the Woods”

3.2.2 Loneliness in“A Rose for Emily”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林中之死》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文本,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在叙事理论、生态女性主义及其他理论的指导下,从叙述模式、主人公层面及文章主题三个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虽然这三个方面不能全面地概括分析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但也能够提供一个阅读理解两篇短篇小说的比较新颖的视角和立足点,在对比之下更能够透析两篇文章的艺术价值。
  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舍伍德·安德森和威廉·福克纳两位作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林中之死》与《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为后文的论述做了铺垫。之后本文介绍了在中外文学史上已经对这两位作家及他们的这两部代表作所作出的研究。第一章会从整体的框架对两篇故事进行比较,即从叙述模式、叙事手法和叙事顺序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在这一章中,本文会研究两部作品的叙述视角以及语言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在对《林中之死》及《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两文的结构进行一定比较之后,本文在第二章具体阐述了文章主人公的相同及不同,这一部分运用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两位主人公毕生追求,接下来又以生态女性主义为指导,探究两位主人公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这也有助于阐明两篇文章所著时代的时代背景。对文章框架及人物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在第三章从主题这一角度来进行对比,从死亡及孤独两个方面来透析文本,并且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生本能与死本能阐述主人公之死的可能性及必然性。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总结部分,从整体概括全文。
  总之,《林中之死》与《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两部作品之前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本文就其中的三个共同点进行对比研究。本文的三个主要章节从结构到人物再到主题层层递进,最终表明两部文本的相同之处确实存在并且对当初的创作背景及社会意义都有一定程度的呈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