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聊斋俚曲语言艺术研究
【6h】

聊斋俚曲语言艺术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蒲松龄是为数极少的、雅俗兼通的文学大师。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以及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而且也给后世留下了散发着鲁中大地泥土芳香的系列通俗文学作品——聊斋俚曲。他的俚曲作品是用地道的淄川方言写成的,凡阅读过聊斋俚曲的人无不为其丰富的方言词汇、高超的运用技巧而赞叹。不管多么难以描摹的情态、难以阐明的事理,蒲松龄都能运用精妙独到的淄川方言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达到了形神兼备、口吻毕肖的艺术效果。对于民间特有的语汇,像俗语、谚语、歇后语、绕口令等,蒲松龄也都能随手拈来,而且总是能同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及故事情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一般对蒲松龄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雅文学作品比较重视,研究较多,而对其俗文学作品聊斋俚曲,则重视不够。更缺乏把聊斋俚曲的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集中探讨聊斋俚曲语言艺术的研究成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不但通过语言艺术地展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而且语言本身就体现多方面的艺术之美,因而对聊斋俚曲的语言艺术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由绪论以及其他九章内容构成。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目前对聊斋俚曲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俚曲文献整理、诞生与流传、体制和曲牌、音乐艺术、思想与文学艺术、语言学等六个方面。其中后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突出,特别是聊斋俚曲的语言学研究方面。但总起来说,对聊斋俚曲的重视和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的研究正是力图从文学语言学的立场出发,在文学与语言结合研究方面弥补纯文学研究亦或纯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其余九章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占一部分,第二至第六章占一部分,第七、第八章是一部分,第九章独占一部分。第一章是聊斋俚曲语言艺术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聊斋俚曲的相关情况,厘清几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语言与文学、俗文学与雅文学以及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等,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至第六共五章,从文学语言学的角度,按照语言学的框架和要素,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字五个方面分别探讨聊斋俚曲在相应方面的语言艺术特点,并以此为据进一步探讨各个语言要素的文学表达作用和审美特质。其中第二章主要探讨聊斋俚曲在用韵、声调、谐音、节奏和语调等方面的方言特色,并分别分析了各语音要素的文学表达作用。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构成文学语言形式美的基础。用韵构成了韵律美,并利用不同韵部的声音特点传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不一样的情绪状态;声调以其平仄调节构成文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律美,谐音构成和谐美,而节奏和语调则构成文学语言更广泛的整齐美、变化美。
  第三章探讨了聊斋俚曲语言词汇要素的方言特点及其表达作用,收录并分析了一批具有浓厚淄川方言特色的俚俗词语的独特涵义和表现力,探讨了聊斋俚曲重叠词的描摹作用,分析了具有淄川方言特色的词缀、象声词、拟形词的独特作用,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进一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另外,还探讨了聊斋俚曲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特点以及表达作用。
  第四章分两节,分别论述了聊斋俚曲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艺术特色。词法方面具体分析了部分具有淄川方言特色的数量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特定方言情味及独特的文学表达作用,如对烘托气氛、彰显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句法方面则阐述了语序的调整和不同句式对表情达意和审美表现上的差别。
  第五章论述了聊斋俚曲利用不同语言要素构成不同修辞格,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彰显文学性特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借代、夸张以及双关、反复、顶真、回环等主要修辞格的运用特色。这些辞格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聊斋俚曲作品的语言艺术,体现了整齐美、参差美、对称美等审美特质。
  第六章分析了作为文学语言书面载体的文字(主要是其中的俚俗字和假借字)对解读聊斋俚曲文本、提高作品艺术性以及塑造文学形象的作用等。
  第七、八两章从文学的角度,分别对聊斋俚曲曲词和白话的艺术特色作了综合的论证分析。其中第七章在对聊斋俚曲的戏曲元素——曲牌、耍孩儿、套曲的运用作了简要分析后,重点分析了聊斋俚曲俚俗——率真自然的艺术特色、雅致——文采绮丽的艺术风格,以及通过四季歌、五更调以及十二月等民间小调体现的聊斋俚曲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在本章最后对聊斋俚曲曲词的戏剧性特征作了集中探析。
  第八章从文体学的视角分别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说唱体聊斋俚曲和戏剧体聊斋俚曲的白话艺术进行了论述。其中对说唱体聊斋俚曲,从其作用方面分为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分别探讨其白话艺术特色;而对戏剧体聊斋俚曲,则从散体白话和韵体白话两方面分别论述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散体白话方面又进一步分别探讨了科介、独白和对白的艺术特色。韵体白话方面则分别探析了诗歌、韵文和隶属于通俗文体的顺口溜(数板)等在聊斋俚曲中的运用特色。
  第九章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主要为我们提供和展现诞生聊斋俚曲的山东地域文化的大背景。地域文化不但为聊斋俚曲的创作、演出提供了舞台,也为聊斋俚曲的语言艺术提供了背景和充足的养分。本部分对聊斋俚曲反映的民俗、节令、农事、婚嫁、丧葬等方面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聊斋俚曲语言艺术的影响作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论文最后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指出蒲松龄以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地方化、文白互适的语言,创作出了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聊斋俚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目前学界对聊斋俚曲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已有研究涉及面虽然较广,但尚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在文学语言学的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从语言、文学相结合的角度,站在文学语言学的立场对聊斋俚曲语言艺术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