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研究——以1974年以来作品为中心
【6h】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研究——以1974年以来作品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创新点及意义

第一章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主题向度

第一节 对重要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二节 人性问题的图像化呈现

第三节 哲学认知的先锋性表达

第二章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寓言”的双重表露:叙事时间的切割

第二节 “他者”的影像言说:“意象性空间”的营造

第三节 “狂欢”的动画语体:被彻底解放的叙事视角

第三章 1974年以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影像风格

第一节 反叛艺术规律的长镜头

第二节 多元化构图形式的情境呈现

第三节 风格化声音:潜意识的通达之径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获奖名录(1974年至2017年)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作为学院奖(Academy Award)的分支奖项,已走过八十余年的历程,给后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可供研讨的文本。与先前的获奖作品迥异,1974年以来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呈现出主题的转向、审美标准的蜕变、创作媒介的多元化等一系列特质,同时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较为广阔的意蕴深度、形态各异的艺术技巧。这种艺术气质与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商业化动画长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综合考量,我们将其作为理想的研究对象和当代动画发展趋势的范例。
  本文将借助电影学、文艺美学、文学叙事学、电影叙事学、西方后现代哲学等理论,辅之以少量美术学原理,综合运用相关理论,试图构建一种多维度、多侧面、立体化的分析框架。全文论述思路大致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梳理1974年以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主题向度,分别从对重要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人性细致入微的探寻、超越性的哲理认知呈现等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结合西方文化、哲学语境进行综合探讨,进而揭示出此类作品在主题内涵上的先锋价值和乌托邦追求。
  第二章从叙事策略角度入手,对1974年以来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点等几个横断面进行立体化解读,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在叙事时间维度上,该类作品呈现出双重“寓言”并置的复杂化倾向。它们通过多重虚构时间的巧妙融合,以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形式反抗着第一世界文化(这里特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动画体系);与此同时,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美国本土作品联合着有相同文化意图的异国作品,共同打造了“总体制度内部的飞地抵抗”,进而形成第二重寓言。在叙事空间层面上,本文提出了作为影像空间和审美空间中间带的“动画短片意向性空间”的概念,通过这个概念,揭示出此类研究对象一方面饱含重塑被机械复制时代消亡的“灵韵”,另一方面又无法逃脱自己的宿命:注定要被美国主流文化理解为异域化的“他者”,并按照美国的规范而定制。最后我们解读被彻底解放进而走向“狂欢”的叙事视点问题,以求窥见该类作品消融各国文化等级的意图。具体而言,对学界存有争议的“奥斯卡动画短片真实性”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该类作品全知视点与纪录片互文渗透的可能性和二者的差异性,限制视点在文本应用过程中的“越规”现象等。
  第三章从影像风格角度着手,首先对此类作品中反叛艺术规律的长镜头进行剖析,指出其叛逆姿态的特质,即赋予长镜头以非现实的、具有虚幻色彩的功能;进而表达导演的共时性历史观,实现对巴赞意义上的长镜头理论的突破,获得控制心理节奏的效果。其次,以构图为切入点,分析作品中静态构图、不规则构图、色彩构图营造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义外之义的美学机制,窥见其意蕴的产生,尤其是情境的风格化表达。此外,借助弗洛伊德相关理论,读解该类作品利用声音效果来发掘创作者和剧中人潜意识的意图和具体手段。
  结语部分对1974年以来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功过得失进行全面梳理,同时直面当下动画市场艺术失范的情况,并最终试图为深陷商品化泥淖的国产动画片,乃至整个动画领域探寻自我拯救的出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