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反语认知加工
【6h】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反语认知加工

代理获取

目录

一 文献综述

1 反语

1.1 反语定义

1.2 反语分类

1.3语用功能

1.4 反语认知加工理论

1.5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因素

1.6与反语认知加工相关的眼动研究

1.7 与反语认知加工相关的ERP研究

2 认知方式

2.1 认知方式定义以及测量工具

2.2场认知方式个体加工信息的特点

2.3 场认知方式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二 研究问题与思路

1问题提出

2 研究思路及假设

3 研究意义

三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 场认知方式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

1.1 研究目的及假设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实验二 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反语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

2.1 研究目的及假设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四 总讨论

1 反语认知加工眼动结果分析

2 反语认知加工的脑机制

3 场认知方式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

3.1场认知方式对反语认知加工影响的眼动结果分析

3.2场认知方式对反语认知加工影响的脑机制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附录一 实验一实验材料举例

附录二 实验二实验材料举例

展开▼

摘要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作为一种有代表性且使用广泛的比喻性语言,受到了语言学、医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丰富,这对进一步扩充语言认知加工模型具有重要作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非字面语言加工中如何起作用?反语认知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二次加工?这些问题尚存争议。目前,已有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以下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标准语用模型(Grice,1975;Searle,1979)、直接通达模型(Gibbs,1994)、分级突显模型(Giora,1997;2003)和限制—满足模型(Katz,2005;Katz&Ferretti,2001;Pexman,2008)这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与说话者和受话者相关的个体差异是影响非字面语言理解的重要非语言线索。场认知方式作为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维度,不同场认方式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接收并加工环绕其周围的信息,并使用该信息其指导其行为,且已有研究发现,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在工作记忆、阅读理解等方面差异显著。但目前尚未见文献考察场认知方式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探讨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的反语认知加工的差异及其认知神经机制,通过团体施测“镶嵌图形测验”的方式,筛选典型的场依存和场独立型个体,设计2个实验:实验一运用眼动实验技术,以反语文本为材料,探讨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的反语认知加工,采集并分析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在前—关键区、关键区和后—关键区加工反语的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总阅读时间和阅读理解正确率,从而分析反语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非语言因素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实验二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验材料,探讨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的反语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以N400、LPC成分、语言理解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为指标,考察不同场认知方式个体反语认知加工的脑机制。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 1.反语加工过程中需要首先加工字面语义,在识别到反语词和上下文语境存在冲突后,再进行语义整合加工;与字面语相比,反语的加工时间更长,反语加工涉及再分析过程。研究结果支持标准语用模型。 2.场认知方式作为一种非语言线索,对反语认知加工的影响从早期阶段就开始起作用,且一直持续到晚期语义整合阶段,支持限制—满足模型。 3.与场独立型个体相比,场依存型个体在反语认知加工的语义冲突识别阶段受影响较大,而在晚期语义整合阶段投入的认知资源较少。 4.反语认知加工过程不仅涉及大脑左半球,而且也涉及大脑右半球,支持非字面语言加工的右脑粗略编码假说。

著录项

  • 作者

    苗沂林;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基础心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寿欣;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认知方式; 个体; 反语;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