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英雄实然生命视野下的经世济民之道——陈亮的政治文化哲学研究
【6h】

英雄实然生命视野下的经世济民之道——陈亮的政治文化哲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CONTENTS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陈亮的时代与两宋儒学的发展脉络

(一)积贫积弱的两宋社会

(二)两宋儒学的发展脉络

小结

二 生平与学术之路

(一)继血统承先祖

(二)观兴废喜谈兵

(三)经四方论英雄

(四)究天人养学力

(五)揭事功救危亡

小结

三 经世济民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道器论

(二)义利之辨

(三)王霸之辨

(四)守望三代礼乐之“人的发现”主题

(五)事功经世的价值选择

小结

四 整体天下意识之下的政道与治道

(一)整体天下意识之自觉

(二)论政道

(三)论治道

(四)政道与治道之序的重建

小结

五 新文化自觉下的华夷之序的重构设想

(一)传统夷夏意识之嬗变

(二)夷夏之序重建之构想

小结

六 英雄式实然生命期许与事功型士阶层主体意识之自觉

(一)英雄境界之期许

(二)事功型士阶层主体意识之自觉

小结

七 余论

附录 :陈亮的政治文化哲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陈亮,南宋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两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一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以事功经世为价值选择。针对南宋时弊,他广泛开展了涉及财政体制、农商业、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整顿构想,确立了一座哲学文化思想之丰碑。
   本文围绕着经世济民这一主旨,从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引言;一、陈亮的时代以及两宋儒学的发展脉络;二、生平与学术之路;三、经世济民思想的哲学基础;四、整体天下意识之下的政道与治道;五、新文化自觉下的华夷之序的重构设想;六、英雄式实然生命期许与事功型士阶层主体意识之自觉;七、余论。末附陈亮政治文化哲学研究综述。
   引言部分,着力阐述了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问题。以此分三个小部分。第一,《选题缘起》。指出,之所以选择陈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难题:德与功之间的张力。陈亮也试图解决之,其由此所提出的功德合一论,对于今天仍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历史意义。第二,《文献综述》。认为学界对其思想已进行过相当深入之研究,并取得了可喜之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其生平著述之研究;关于其思想的整体研究;关于其思想的某一方面研究。这些研究,极具价值,其中对本人启发颇大的是牟宗三先生和余英时先生。尤其是牟宗三先生提出陈亮之生命是一种英雄式实然生命以及余英时先生关于宋代士阶层主体意识之自觉的见解。正是因受二者观点之启发,本人确立了本文之选题,并拟定了《英雄实然生命视野下的经世济民之道--陈亮的政治文化哲学研究》这一论文题目。必须指出的是,学界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还存在如下之不足:学者们或从整体上考察陈亮与永康学派的关系,或将陈亮思想分割成几个部分,但未能做出有机深入之剖析。因此尚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第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研究思路是:试图通过梳理陈亮的生平学行以及两宋儒学的发展脉络,揭示其在独特的成长经历与人格特征之下,所形成的特有世界观与哲学观念,进而探讨在这些哲学观念的指引下,他是如何做出其事功经世的价值选择,从而展开其广泛涉及政道治道重建、华夷之序重整、生命价值期许三个方面的独特经世举措的。本文的研究方法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经典诠释的方法;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树立学术自我的期许下试图努力的目标是:紧扣陈亮针对南宋时弊所产生的问题意识,即整体天下意识、华夷意识、士阶层的主体意识,鲜明地点出在这些意识的指引下,他在社会人生领域中展开的三个方面的经世面向:政道与治道秩序之整顿、民族文化之自觉、英雄式理想人格之诉求。
   第一部分,《陈亮的时代以及两宋儒学的发展脉络》,梳理了陈亮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两宋儒学的发展脉络。共有两个小部分。第一,《积贫积弱的两宋社会》,扼要阐明了两宋社会积贫积弱的困境,指出这一困境首先表现在国家财政上,积贫的经济实力。其次表现在对外民族关系上,崇文抑武的国策所导致的积弱的国民和军事力量。社会现实中的危机对于陈亮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二,《两宋儒学的发展脉络》,简要回顾了先秦儒学与汉唐儒学的发展,梳理了两宋儒学的发展脉络,指出了宋初儒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角色意识之自觉。他们中一部分人认为汉儒通经致用只注重了经典文字之表层,令经典的深层微言大义遮蔽了,故而强调通经典里的精神,彰显了内圣领域的成就。同时另一部分人,主要以李觏与王安石为代表,他们主张建立事功,进行社会改革。儒学发展史上这种讲求务实的学风,对陈亮思想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理学家们认为王安石于内圣领域有所欠缺,故而主张道德经世的理路,强调从本原之田地的涵养、栽培的工夫中取得。陈亮看到心性修持于现实困境之解决无益,转而主张事功经世。无论是理学家还是陈亮,他们救世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生平与学术之路》,揭示了陈亮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求学历程。集中探讨了其在十年当中研读道学著作,为何后来却走上事功经世的道路,其思想是如何做到突破的。共分五个小部分。第一,《继血统承先祖》,指出了陈氏几世先祖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先例,影响到其人生抱负和使命。第二,《观兴废喜谈兵》,在启蒙教育阶段,他没有受过像一般学林士人那样深厚的家学渊源。祖父教给他的大多是兵书和历代的史策,加之其本然天性喜好观察王朝兴废,谈论兵事,故而其并未走上一条正规的学术之路。其早年思想并未受到任何心性之学的熏陶,说明其生命没有受到过多的价值化过程,这就决定了他必然从生命实然处拯救国家,这为其后期极力批判理学,倡导事功经世之学埋下了伏笔。第三,《经四方论英雄》,指出了此时期其思想主要体现在《酌古论》中。文中大量着墨于用兵之计以及战争的成败问题。通过对三国人物的崇拜,陈亮确立起英雄豪杰式的理想人格。在他看来,英雄不仅要有过人之智,更应该具有仁义之心。第四,《究天人养学力》,论述了陈亮在遭遇种种现实困境之后,他怀疑学力不足,故而开始博览道学著作。其在服膺于理学的同时,又怀疑此学说能否使国家富强。因此,他将目光投注在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事功之成就上。第五,《揭事功救危亡》,点明了此阶段是其事功思想彰显于世的阶段。他与朱子展开十多年的争论,逐步确立起事功经世的救世理念。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陈亮详细分析了国家之时局,彰显了夷夏意识之自觉。他以气之正邪论证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区别,认为要想恢复华夏统一,关键是恢复被周边少数民族所践踏的华夏文化,恢复衣冠礼乐,确立起民族文化意识之自觉。
   第三部分,《经世济民思想的哲学基础》。指出了这一基础主要有:本体论领域的道器论;落实到现实人生领域的义利之辨;具体到政治领域的王霸之辨;进而追溯三代礼乐之“人的发现”主题;做出了事功经世的价值选择。共分五个小部分。第一,《道器论》,指出了陈亮反对心性学家所主张的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的划分,他认为道与器之间不可分离,没有形上的天理世界与形下的现实世界之分,现实生活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的全部。第二,《义利之辨》,指出了道器本体论落实到现实人生即为义利之辨。这种义利观是透过朱子与陈亮对事功与德性的不同认识而显现的。陈亮主张义与利同一,从对利的追求中即可实现义。在功德观上,朱子认为德是人对天理的体悟而得之于身,功乃是德性根基上的王道大业之成就。陈亮主张功德合一。其所谓事功乃纯粹是从生命中原发出来的,这种促成其生成的力量乃是现实社会人生所遇之困境。其所谓德指的是富国强兵之事功的成就,即通过成就事功来实现、展现德。第三,《王霸之辨》,指出了陈亮认为王道虽然能够德化人民,但是于事功之开济方面,富国强兵方面却力所不及。故而他主张以王道为本,用霸道来补王道之不足,从霸道中实现王道。第四,《三代礼乐之“人的发现”主题》,论述了礼乐有两个面向,指出如果说朱子侧重于此一人文精神的形上方面,陈亮则侧重于现实生活方面。朱子立足于天理之域,认为首先应该有道德修养的工夫,挺立起道德生命,以求成就王道大业。他主张只有守得住形上,形下才能更好地实现。用形上之天理来规范形下之人欲世界。陈亮不主张将世界作形上与形下的二分。他认为只有先改善现实生活之品质,才能顾及精神生活品味之提升。第五,《事功经世的价值选择》,揭示了陈亮主要透过对经典《易》的全新理解,从而确立了其事功经世的价值选择。他将《周易》提升到高于四书、《春秋》等书的地位,进而秉承易学中开物成务而广业的经世面向,开拓出实事实功的经世之学。
   第四部分,《整体天下意识之下的政道与治道》。试图揭示了立足于整体天下意识之下,陈亮对政道与治道所做的反思,以及重建社会秩序的努力。共分四个小部分。第一,《整体天下意识之自觉》,指出了天下意识乃基于天、地、人、物息息相关,相互感通、相互联系为一有机整体的意识。此意识涵摄了政治、文化、经济等一切领域,同时反映了一种家国天下的担当感。陈亮的天下意识就是涵括了这三个方面。第二,《论政道》,认为在对政道的思考上,陈亮希望实现天下之权属于天下之人,而不属于君主一己之私物。因此,他试图通过重整君臣之序达到公天下的目的。第三,《论治道》,指出陈亮向往三代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理想治道。他认为治理天下应以德化为首务,人君应该遵守两个治国之道--君道与师道。君者乃保障国家秩序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师者乃提倡风俗,是价值自觉者与引领者。第四,《政道与治道之序的重建》,主要包含改善现实生活品质的措施与提升精神文化品位的措施。在陈亮看来,尤其以关注人的生存为首务,只有安顿好现实生命,即人的存在问题,才能进行精神生活的改善。
   第五部分,《新文化自觉下的华夷之序的重构设想》。着力梳理了传统夷夏意识的嬗变,以及陈亮如何在新文化自觉下重整夷夏之序。共分两个小部分。第一,《传统夷夏意识之嬗变》,简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夷夏意识之嬗变历程,本部分的出发点虽然是分析民族关系,但是着眼点和落脚点并不是关注民族之间的纷争,而是关注民族的融合、同化现象,从而勾勒出传统夷夏意识嬗变轨迹。指出在复杂民族关系中,华夷意识的深层底蕴不是冲突与对峙,而是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平融合。第二,《夷夏之序重建之构想》,指出了陈亮首先定位华文化与夷文化。他希望通过对华夏文化的积极认同,守护华文化的优越地位,从而期待发挥华文化对夷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文化上的提携与引领,以促进夷夏之间的和平相处。这种对夷夏文化的不同认识也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自觉。指出了朱子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心性修持上,陈亮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事功成就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