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高等教育的怪胎——工农兵学员探析
【6h】

中国高等教育的怪胎——工农兵学员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和资料使用

三、核心概念的提出

第一章 漫长孕育:工农兵学员诞生的渊源及其现实条件

一、政治土壤

二、社会基础

三、历史根源

四、思想渊薮

第二章 怪胎出世: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一、现代推荐制:“精英”选择的“十六字标准”

二、天之骄子:新式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的概况

三、考场外的竞争:变味的“群众推荐”

第三章 青春豪迈:“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一、开门办学: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上、管、改”:泛政治教育下的学员与教师

第四章 隐痛未了:工农兵学员现象述评

一、未了情:大普学历的惆怅与挣扎

二、往事并不如烟:关于工农兵学员的观察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工农兵学员是1970-1976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特殊现象。文化大革命以文化为突破口,首先试刀教育界,为工农兵学员的诞生提供了政治土壤;大量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存在,为其诞生提供了社会储备;高考招生制度的废除和大众心理诉求为其提供了制度准备和社会需求;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乃至先前的抗日军政大学、各种各样的革命大学、工农速成班是其诞生的历史根源;最高领袖的教育思想为其诞生提供了思想准备。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推荐上大学的制度应运而生。在“推荐制”这一特殊的招生标准下,全国高等院校招收了94万工农兵学员。他们当中多数人是按照“推荐制”的正规流程进入高等院校,但也有不少人通过各种非正当手段,以“走后门”的方式进入了大学。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后,高等院校积极贯彻中共中央“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号召,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开门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政治大课和教学实践课的学习,建立“校外之家”,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路线。七十年代的山东大学工农兵学员教育就是这种办学模式的一个缩影。在“上、管、改”的泛政治教育环境下,师生关系是颠倒的,教师不能顺利展开教学工作。工农兵学员积极宣传、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政治活动,也有不少人珍惜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机,刻苦求学钻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工农兵学员中的佼佼者。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多被分配到原单位或原省份工作。由于时代和泛政治教育的局限,他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人业务能力不高,工农兵学员普遍得不到社会认可,这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隐痛。但工农兵学员政治热情、思想觉悟高,吃苦耐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