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形而上学的远与近——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之解构
【6h】

形而上学的远与近——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之解构

代理获取

摘要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处于其存在之思的中心地带,并且这种关系也是海德格尔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表现形态、具体内涵、发展过程和可能后果等问题的理解却是聚讼纷纭。本项研究紧紧围绕1937年左右以来海德格尔的一个基本命题,即形而上学具有存在论一神学(Onto-Theo-Logie,onto-theo-logy)的二重性进路,借助于对海德格尔文本的重新阅读以及对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的辨析,努力揭示:⑴形而上学具有存在论-神学的二重性进路这一论断,是海德格尔面对当前时代政治-伦理的基本困境而寻求透彻地理解并应对这种困境之际所做的哲学解释。⑵该论断不仅出自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解构性重演(Wiederholung,repetition/retrieval),而且适用于他在此之前的思想探索,即1917-1927年的基础存在论具有本质-先验追问方向的存在论进路的基本特征,1927-1937年的后存在论(Metontologie,metontology)具有实存-超验追问方向的神学进路的一般品格。⑶贯穿于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之三大阶段的基本方法乃是解构(Destruktion,destruction/destructuring),这种解构的基本精神在于,通过与传统思想的对话揭示出在传统那里已经内在地发生作用但是未曾明言或者尚未被发掘出来的东西,从而既促进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传统所能够提供的可能发展空间。⑷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解构与神学之间具有不容忽视但又必须小心处理的密切关系,包括它的神学来源、神学向度以及神学意义等。⑸无论是海德格尔本人言说存在的方式,譬如,“天、地、神、人”四重整体(das Giviert,the fourfold)观念,还是当前哲学领域的实践哲学转向,无论是所谓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宗教言说方式,还是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之路径筹划,都仍然处于远离但又切近形而上学的悖论性状态。本研究主体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揭示了1937年前后以来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解构的中心主张--形而上学乃是一种存在论-神学或者说具有存在论-神学的双重机制--的研判动力、具体内涵、一般效力与后果指向等。简单来说,为了面对当时德国进而整个西方政治-伦理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要求迂回到对形而上学之本质的经验和透视中去。按照他的观点,形而上学在存在问题的牵引之下,具有二重性的超越进路。其一,存在论的进路。这种进路沿着本质-先验的追问方向达到普遍之物,即最普遍的存在者,这种最普遍的存在者在柏拉图那里就是理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形式,在康德那里就是范畴,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绝对之在场,在尼采那里就是权力意志。其二,神学的进路。这种进路沿着实存-超验的追问方向达到最高之物,即最高的存在者,而最高的存在者--即最真实、最独特、最完满的存在者--在柏拉图那里就是理型领域中善的理型或者说善本身,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纯粹现实或者说神,在康德那里就是作为道德公设的上帝,在黑格尔那里就是朝向其自身的在场中的绝对状态,在尼采那里就是同一者的永恒轮回。不过,无论是存在论的进路还是神学的进路,都没有达到其超越所意向的存在,因为两种不同的建基方式最后都表明自身没有真正命中那无基深渊般的存在本身;那使得存在者成其为存在者的存在乃是既显又隐的东西,在自我解蔽的同时又自我保藏、自我隐匿。但是,也正是由于存在本身的二重性活动机制,形而上学的存在之遗忘状态就不可避免。当然,形而上学的存在之遗忘状态作为一种虚无主义,它的后果也是严重的,这就是技术的虚无主义--危机重重而令人窘困的当前时代正是技术的虚无主义君临一切的时代。由此,形而上学也正处于一个“终结”阶段,一种全面胜利的实现之中。而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全面实现也预示着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history of being)的另一开端之可能。不过,对于当前这个过渡阶段来说,一种非形而上学的哲学或者说真正的思想要在一种既惊恐又畏惧的抑持(erschreckend-scheuen Verhaltenheit,startled,awe-full reservedness)之基本情调中去思索存在、经验存在,从而为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准备道路。
   第二章聚焦于“现象学的十年”期间海德格尔所发展出来的基础存在论并揭示了其所体现出来的本贡-先验追问方向的存在论特征。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进路在于,一个基础性的存在者在对诸存在者“给出根基”(ergründen,givingthe ground)的意义上“建基”,一种自下而上的建基,一种普遍性意义上的先验性建基。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基础存在论正是这样一种意义上的建基工作。一方面,基础存在论与其说刻画了此在之存在的个体性、处境性,不如说它实际上给出的是此在的生存论基本结构和时间性的普遍特征,即揭示出那种虽然具有时间性、却不再是时间性的、历史性的结构;另一方面,此在那种基于时间性的一般本真结构乃是存在的可能性条件。这与康德的先验批判工作所证明的那个结论--即自我或先验统觉及其诸知性范畴构成乃是对象以及对象知识的可能性条件--的合辙之处可谓是不言而喻。并且更重要的是,经由具有如此浓厚之康德式的先验色彩的基础存在论很难通达非存在者层次上的存在之意义。
   第三章解析了“形而上学的十年”期间海德格尔所构想的后存在论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神学的形而上学特征。按照海德格尔的立场,神学的形而上学或者说形而上学的神学进路在于,最高的存在者在“建构”或“论证”(begründen,founding)诸存在者的意义上“建基”,“建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