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时期“神”观念研究——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
【6h】

先秦时期“神”观念研究——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神”观念起源

2.1 “申”:“神”之原初形态

2.2 “神”的起源与“万物有灵”

2.3 “神”在文献中的主要用法

第三章 “鬼神”与灵异

3.1 “鬼神”起源:“绝地天通”

3.2 作为崇拜对象的外在灵异

3.3 “鬼神”的实质内涵:气的聚散

3.3.1 灵魂,有光亮的气

3.3.2 “交通”方式:祭祀,“尚气”、“尚声”

3.4 宗教视野中的“神”

第四章 “精神”:生命的内在主宰

4.1 “精神”:神明、精气

4.1.1 神明:心神

4.1.2 精气:纯粹神妙之气

4.2 “精神”主生

第五章 “神化’’:阴阳气化妙万物

5.1 “阴阳不测之谓神”

5.2 “推行有渐为化”

5.3 神化:阴阳妙化万物

5.4 神圣:德盛可尽神化

5.4.1 圣:“听也”、“通也”

5.4.2 神圣:“圣而不可知谓之神”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神”是中国哲学重要的范畴,许慎《说文解字》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①“神”是形声字,甲骨文中只有“申”。《说文》释“申”曰:“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恃也”。②“神”通“申”,主要表现气的伸展屈伸。“神”观念起源于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具有原始宗教崇拜和神秘的性质。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神”很大层面上被理解为外在灵异(作为崇拜对象)的存在,其实不尽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神”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神”概念有三个主要义项:一是鬼神、神灵;一是神化;一是精神、神明,它们之间并非独立,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这些主要义项实质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文化中“神”观念的发展虽然带有宗教崇拜所具有的神秘性和不测性,但却和“气”紧密相联系,与气论的发展一脉相承。
  本文主要对先秦时期“神”观念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观念发展背后根源性的存在,分五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讨论“神”观念的起源。原初“万物有灵”背景下,“神”是天神,引出万物而言,万物在生存的层面没有差异,是同“灵”的存在。随着“绝地天通”文化观念的兴起,“神”观念出现最初的含义:鬼神,天神等。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神”观念的第一个主要义项——鬼神。通过对中国哲学中“鬼神”的发生渊源、核心的灵魂观念、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崇拜方式:祭祀等的分析,可以看出“鬼”、“神”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鬼神”观念不尽然是作为外在灵异,成为信仰、崇拜的对象。其背后实质乃是气,“神”是气的伸展,而“鬼”即“归”,是气的归源,生命的存在、死亡是气的发扬、屈伸。而作为宗教形式发展的道教讲求得道升仙,认为人通过“养气”、“养神”可以飞升成神。而作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思想结合而成的佛教,信仰对象是佛菩萨,所讲的“神”乃是“精极而灵者”,是与生命存在息息相关的。这一时期,“气”观念的发展处于萌发阶段,人们将理解不了的生命、自然对象称之为“神”,并诉诸于可见可感却同时具有莫测性、变幻性的“气”来进行理解。
  第四部分讲述战国时期,明确开始用“气”、“精气”来解释“神”,即作为生命存在内在主宰的“精神”。《管子》四篇对此有明确的论述,“精神”实乃精气,主宰生命存在,使生灵有知。“精神”何以气化?这牵涉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血气(也即神气),精气入舍,化为血液,通过血液的运行使人有生命、有感觉、有思维。对人而言,精神乃是生命存在的根据,精神主生。
  最后部分讲述“神”观念发展的“神化”之义,阴阳不测,妙化万物,通过阴阳二气的交互运作呈现出繁复多变的世间万物。“神”为变化之道,万物之变化实乃“神”之作用。这个意思主要体现在《易传》中,表现为“阴阳不测”,是世间大化流行的动力因。“穷神知化”则可谓德之盛,知晓万物的变化则可企及圣人之德,“神化”概念中道德性的突出,涉及儒家所追求的“神圣”观念。神、圣之间并无严格区分,“以神释圣”以及“以圣释神”经常发生,“圣”的原型是巫,“上达天听”者,其后随着德行的慢慢增强,作为道德的楷模,但“圣而不可知”的神秘性依旧存在。这一时期,阴阳二气以及“六气五行”等观念慢慢兴起,人们开始用阴阳二气的运动流行来作为万物变化的原因,这亦是“神化”观念的内在运行之道。
  通过对气、神、精历史演变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中“神”观念的发展和“气”论的发展是一致的,“气”、“神”实乃不一不异的。对于生命存在,“气”乃作为实质材质而言,“神”乃作为运行效用而言,“精”乃本然神秘情状而言。因此人应该常守神而保持生命的健康发展。
  由于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文献卷帙浩繁,思想丰富各异,故而本文主要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适当结合他家思想,以求更好地理解把握“神”概念的主要内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