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山水画论中“真”范畴的内涵及其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6h】

中国山水画论中“真”范畴的内涵及其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二、中国绘画美学中的“真”

第一章 中国山水画论中真"范畴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庄子》中“真”的内涵

第二节 《庄子》中“真”的具体表现形态

第三节 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

第二章 “度物象而取其真”一一《笔法记》中的图真思想

第一节 《笔法记》之前与“真”有关的画论思想

第二节 《笔法记》中“真”的内涵

第三节 《笔法记》中“图真”之途径

第三章 “真山水"一一郭熙《林泉高致》中的物真观

第一节 ¨真山水”的内涵

第二节 观照“真山水”的途径一一“身即山川而取之”

第三节 “真山水”的审美理想

第四章 辨山之名状、写自然之真一一韩拙对写“真”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 “求古法,写真山”

第二节 “昧乎理者,则失物之真”一一韩拙的气理思想与图真

第五章 山水画论中“真”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第一节 物我交融的审美观照模式

第二节 气韵生动与生生之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真”是中国绘画美学发展中不能回避的概念,尤其在山水画理论中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以荆浩、郭熙、韩拙的画论观点为代表梳理“真”的内涵层次,并探究其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及其生态审美意蕴。
  在先秦文献中,庄子之同时代及其之前的思想家鲜少涉及“真”的概念。直到《庄子》成书后,“真”的概念才开始成为重要概念甚至核心概念。《庄子》中涉及的“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之道,二是物之本性,庄子关于“真”的阐述,其核心在于尊重天地万物的自然属性,不作伪,不矫饰,把生命精神与宇宙精神相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绘画发展史上,“真”的概念在《笔法记》之前没有被明确定义过,但是“真”的内涵贯彻其中,借助不同的概念得以体现。五代时期,荆浩首次探究了“真”的概念,并提出了“图真”说。《笔法记》的“图真”理想是在庄学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华”“实”“真”“似”的精彩辩述后论证的。“图真”要求画家不能停留在山水外在形貌的描写上,应该通过形象抵达对象的生命实质和气韵神采,明物之理,物之气,物之性。荆浩所谓“真”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形似”和“气质”的统一,“华”和“实”的统一,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貌的统一。总体来说,笔法记中“真”这一范畴的内涵,可概括为三个层次:形之真,即描绘自然景物客观而真实的形貌状态;道之真,即物象之规律、内在气韵,通过物象表达宇宙本体之真;心之真,即画家的主观情志,画家的真情、真性在笔墨间的自由舒展,后两者实为一体,相互交融。
  《笔法记》之后,郭熙的《林泉高致》与韩拙的《山水纯全集》又对“真”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深化。郭熙提出了“真山水”的重要概念,指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为探求“真山水”,需“身即山川而取之”。韩拙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具体化了写“真”的要求,主张“求古法,写真山”,为求物之真,需循物之理。
  “真”的内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山水画创作中,物我交融的审美观照模式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根基之上,要求艺术家在审美创造过程中遵循自然生命之道,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观照自然,并最终融于自然,使艺术创造成为生命之道的自然显现。“真”的审美理想建立在“气化论”的哲学基础上,要求作品气质俱盛,充分体现宇宙生命精神和内在的生命力。

著录项

  • 作者

    詹一帆;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程相占;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212.26;
  • 关键词

    山水画; 艺术创作; 文化内涵; 生态审美意蕴;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01:51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