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晏子春秋》的文学史意义
【6h】

《晏子春秋》的文学史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一、“传记之祖”——《晏子春秋》以人组事的文学史意义

二、事以写人——《晏子春秋》形象塑造方式的文学史意义

三、许国不复为身谋——《晏子春秋》人物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四、欲济无舟楫——《晏子春秋》文化人格的文学史意义

附录:《晏子春秋》研究述略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晏子春秋》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晏子形象,本文试图对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一分析。全文共分四部分:  一、“传记之祖”。通过与先秦诸子散文的比较,可以看出《晏子春秋》内容的特点是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归入“史部类”。又通过对后世优秀的传记文学的考察,归纳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晏子春秋》同样具有,所以,《晏子春秋》是传记文学的开端。  二、事以写人。《晏子春秋》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表现了晏子性格的某一侧面,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丰富饱满的晏子形象。与先秦散文比较,可以看出这一形象塑造方式为《晏子春秋》所独有,为后世叙事性文学作品所继承。  三、许国不复为身谋。晏子忧国忧民、忠谏清廉的政治品格体现了一种道义精神,它和《左传》、《论语》、《孟子》等作品共同表明,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就已存在一种自觉担负道义的传统,为后代文论家们继承发扬,使道义精神成为贯穿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一条红线。《晏子春秋》就处于这条红线的开端。  四、欲济无舟楫。晏子是优秀的政治家,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根源在于他把自己看作“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君权至上的宗法等级社会却使他只能处于维护君权的从属地位,没有给他提供实现愿望的条件。这种痛苦是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体现,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渗透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悲壮昂扬、愤激苍凉的艺术风格。

著录项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