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代构建——传统儒家之“士”的价值回归
【6h】

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代构建——传统儒家之“士”的价值回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发展趋势

1.3 选题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选题思路

1.3.2 本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二、从“士”的角色演变看“士”的性格塑造

2.1 “士”之历史变迁及其显著特征

2.1.1 作为贵族的“士”

2.1.2 士庶合流——-游士

2.1.3 “士”社会地位的固态化——士大夫

2.2 “士”——“儒士”:儒家的时代使命

2.2.1 “儒”之起源说

2.2.2 “儒”“士’’合流

2.3 明道经世:儒家之“士”的精神内核和人生使命

2.3.1 儒家之道的内涵

2.3.2 儒家之“士”的基本特征

三、儒家之“士”的理想人格型态

3.1 儒家三种理想人格型态的价值目标

3.1.1 儒家理想人格的三种基本型态

3.1.2 儒家的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

3.2 儒家理想人格的特质

3.2.1 “士”立道——理想人格之基础

3.2.2 君子修道——理想人格之凸显

3.2.3 圣人达道——理想人格之目标

3.3 划分儒家理想人格的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现实意义

四、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构建

4.1 传统儒家之“士”的终结及其流风余韵

4.1.1 “士”与科举制度

4.1.2 “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政治文化模式

4.1.3 儒家之“士”的流风余韵

4.2 公共知识分子与儒家公共知识分子

4.2.1 “公共知识分子’’的提出

4.2.2 儒家公共知识分子

4.3 构建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

4.3.1 道

4.3.2 学

4.3.3 政

4.4 构建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意义

4.4.1 理论意义

4.4.2 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公共知识分子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简单来说,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或专业素养的,以批判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骨气积极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知识分子。在此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与中国古代的“士”很相似。因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寻求二者之间的共性,以此来构建具有儒家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
  “士”在古代中国是学者与官员的结合体。士最早是一种政治地位的象征,后来经过儒家德性化的改造,更加侧重其德性的培养,给予其文化和道德内涵。两汉之际,随着儒学的复兴,使得德、位并重的“士大夫”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开启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士大夫政治文化模式。
  在“士”的性格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何为道?就是顺应宇宙万物规律的天道,构建王道乐土大同世界的人道,恪守“执两用中”行为处事的中庸之道。士、君子、圣人三种儒家理想人格就是实现德性修养的逐层递进。“内圣外王”是他们的最高追求目标。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推己及人,以实现由“内圣”向“外王”的转化。这也就是儒家“士大夫”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相似的内在依据。
  在古代中国“士”的传统得以延续,得益于古代中国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模式。随着近代以来教育制度的兴起,“士”的传统最终走向了历史。在现代中国,随着公众利益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公共知识分子的参与。而传统的“士”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契合点,在他们身上,仍有一些特质或深或浅地沉淀于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基因里,这也恰恰是现代公共知识分子所需求的,这也就从现代性上实现了传统儒家之“士”的复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