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u/ZSM-5及K改性Co/MgO催化剂催化分解N2O的研究
【6h】

Cu/ZSM-5及K改性Co/MgO催化剂催化分解N2O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及论文设想

1.1 氧化亚氮的来源与危害

1.1.1 氧化亚氮的来源

1.1.2 氧化亚氮的危害

1.2 催化分解N2O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1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1.2.2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2.3 分子筛催化剂

1.2.4 单组分氧化物催化剂

1.3 选题依据及论文设想

2 实验部分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原料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Cu/ZSM-5系列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2.2.2 Co/MgO系列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骨架谱的测定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2.4 活性测试

3 Cu/ZSM-5催化剂在催化分解N2O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3.1 分子筛种类对催化剂催化分解N2O活性的影响

3.2 活性组分对分子筛催化剂催化分解N2O活性的影响

3.2.1 Co的担载量对催化剂催化分解N2O活性的影响

3.2.2 活性组分的种类对催化剂催化分解N2O活性的影响

3.3 Cu/ZSM-5催化剂催化分解N2O反应的性能研究

3.3.1 Cu的担载量对Cu/ZSM-5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2 x%Cu/ZSM-5催化剂的XRD谱图

3.4.3 x%Cu/ZSM-5催化剂的UV-vis谱图

3.3.4 氨水对7%Cu/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3.3.5 7%Cu/ZSM-5(x ml 氨水)催化剂的XRD谱图

3.3.6 7%Cu/ZSM-5(x ml 氨水)催化剂的UV-vis谱图

3.4 小结

4 碱金属修饰的Co/MgO催化剂在催化N2O分解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4.1 Co/MgO催化剂的催化分解N2O反应性能研究

4.1.1 载体和活性组分种类对催化剂分解N2O活性的影响

4.1.2 x%Co/MgO催化剂催化分解N2O活性测试

4.1.3 x%Co/MgO催化剂的阿伦尼乌斯方程

4.2 碱金属掺杂对Co/MgO催化剂催化分解N2O活性的影响

4.2.1 碱金属种类的影响

4.2.2 碱金属K掺杂量的影响

4.2.3 (x)K-13%Co/MgO催化剂的XRD谱图

4.2.4 (x)K-13%Co/MgO催化剂的H2-TPR谱图

4.2.5 (x)K-Co3O4催化剂的FT-IR骨架谱图

4.2.6 K-Co/MgO催化剂催化分解N2O的反应机理

4.2.7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2.8 浸渍顺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2.9 碱金属K前驱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氧化亚氮(N2O)污染大气程度的逐年增高,逼迫研究者们给出有效的N2O消除方法以控制N2O的排放。由于将N2O的催化分解为N2和O2直接简单,因此催化N2O直接分解的高活性催化剂的研究倍受世界关注。
  本论文研究了Cu/HZSM-5(SiO2/Al2O3=25)系列催化剂上N2O的分解情况,找出了Cu的最佳担载量(7 wt.%)。实验发现,在浸渍过程中加入适量氨水,能够显著提高该7%Cu/HZSM-5(SiO2/Al2O3=25)催化剂的活性。通过UV-vis和XRD等表征发现,氨水的加入增加了双氧双铜离子晶核[Cu2(μ-O)2]2+的数量。因此提出,双氧双铜离子晶核对N2O分解反应是高活性的。
  本论文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各了不同担载量的Co/MgO催化剂,找出了Co的最佳担载量(13wt.%)。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计算得到的催化剂的活性位和活化能,对催化剂的活性随Co/MgO催化剂中钴担载量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研究发现碱金属的掺杂能够显著提高Co/MgO催化剂的活性。不同碱金属掺杂的催化剂活性顺序为K>Na>Li。碱金属K的掺杂量最佳值为K/Co=0.02。不同钾前驱体掺杂制备得出的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KNO3>K2CO3≈KOH≈CH3COOK≈K2C2O4≈K2SO4> KCl。
  0.02K-13%Co/MgO前驱体经500℃锻烧后活性最好。此外,K和Co的前驱体浸渍顺序的不同也影响了催化剂0.02K-13%Co/MgO催化分解N2O的活性。
  通过H2-TPR和FT-IR等表征手段探索了碱金属K促进作用的原因。K的掺杂增加了活性位Co2+的数量,降低了Co3+还原为Co2+的温度,从而有利于氧的脱附,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