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本大螯蜚F代生活史及沉积物毒理敏感性研究
【6h】

日本大螯蜚F代生活史及沉积物毒理敏感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第1章引言

1.1近岸沉积物污染监测的重要性

1.2污染沉积物监测方法

1.3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方法

1.4端足类沉积物毒性检测的发展状况

1.5端足类日本大螯蜚的研究现状

1.5.1国外研究现状

1.5.2国内研究现状

1.6选题目的和意义

1.6.1目的

1.6.2意义

1.7技术路线

第2章日本大螯蜚实验室培养种群的生活史研究

2.1 F2代日本大螯蜚生活周期

2.1.1实验室恒温培养种群实验

2.1.2室温培养种群生活周期

2.2 F2代日本大螯蜚繁殖周期

2.2.1实验室恒温培养种群繁殖周期

2.2.2室温培养种群繁殖周期

2.3讨论

2.3.1生活周期实验

2.3.2孵化率实验

2.3.3繁殖周期实验

2.4小结

第3章日本大螯蜚实验室培养种群毒理敏感性研究

3.1 F2代不同发育阶段毒理敏感性研究

3.1.1实验目的

3.1.2实验材料

3.1.3实验方法

3.1.4结果和讨论

3.2 F2代与野生自然种群毒理敏感性比较研究

3.2.1实验目的

3.2.2实验材料

3.2.3实验方法

3.2.4结果和讨论

3.3小结

第4章日本大螯蜚实验室培养种群重金属加标沉积物毒性研究

4.1平衡分配法理论要点

4.1.1沉积物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4.1.2沉积物中有毒金属加标

4.1.3沉积物中AVS及同步萃取金属(SEM)的测定方法

4.2 F2代2周龄个体重金属加标沉积物急性毒性研究

4.2.1实验目的

4.2.2实验材料

4.2.3实验方法

4.2.4结果和讨论

4.3 F2代2周龄个体与野生种群对沉积物急性毒性响应比较研究

4.3.1实验目的

4.3.2实验材料

4.3.3实验方法

4.3.4结果和讨论

第5章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展开▼

摘要

沉积物毒性实验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世界各国在玷污沉积物监测、评价方面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可利用的受试生物却不多。发展适宜的玷污沉积物检测技术和检测生物非常的必要。 端足类是海洋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对污染物质反应最敏感的底栖生物群落之一。论文所研究的生物日本大螯蜚隶属于端足目钩虾亚目蜾赢蜚科大螯蜚属,做U型孔,栖息于潮间带软泥和泥沙底质。 本论文在全面了解端足类日本大螯蜚F2代实验室恒温培养种群的生活史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其F2代和野生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的毒理敏感性。其研究成果将为受试生物大量培养和广泛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生物检测工作向业务化方向迈进的进程。 为研究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日本大螯蜚F2代的生活周期、繁殖周期,建立日本大螯蜚F2代生活史实验,主要目的是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日本大螯蜚的存活率、性比、孵化率等。实验结果表明:日本大螯蜚F2代实验室培养至少繁殖5次;在其生活史早期存活率较高;20℃条件下最早38天有幼体产出,室温条件下最早为22天;日本大螯蜚雌体一般产幼体28-41只;幼体性比接近1:1;雄性存活时间较雌性短。 镉纯水毒性实验表明日本大螯蜚F2代对金属镉反应比较敏感,其死亡率同镉浓度正相关。1周龄个体的毒理敏感性最好,2周和3周个体相当,仅次于1周个体,4周个体毒理敏感性最差。考虑生活史,本实验认为在沉积物毒性实验中建议应用2-3周个体。 10天加标沉积物毒性实验采用实验室恒温20℃培养条件下的F2和野外采集的2周个体。当SEM/AVS大于1.6后,日本大螫蜚全部死亡;SEM/AVS小于1.0时,不显示明显的毒性。实验结果与SEM/AVS模型相比较,预测的趋势完全相同。实验结果表明日本大螯蜚生活周期较短,易于实验室培养。实验室培养种群同野生一样,能准确反应加标沉积物毒性。是较理想的沉积物毒性检验的受试生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