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探微
【6h】

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探微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孟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1.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

2.当时的社会流行思潮

3.孟子个人成长背景

4.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个体的自我道德教化

1.证性善以备教化之基础

2.教化的途径

2.1推扩四端

2.2发挥心官之思的道德功能

2.3存心,求放心

2.4“养浩然之气”

2.5自我教化的道德境界

3.教化中道德之乐的证成

第三章社会的伦理教化

1.社会教化的经济基础:安民、养民

2.社会教化的措施

2.1行仁政

2.2士人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社会教化中的功能

2.3教以人伦以化民成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儒家学说作为成德之教,非常重视对人的教化。教化也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很少有人关注过“亚圣”孟子的教化学说,本论文的写作,就是要系统地阐述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和调查法和历史的方法,与阅读《孟子》一书及历史上各位名家的注释,把孟子和他的思想放在战国和几千年的中国具体历史情境下考察,展开对孟子道德教化思想的学理依据和实践路向的考察。 孟子是邹国人,出生在礼崩乐坏的战国乱世,但家乡和家庭给了他很好的教化,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认为人人皆有善端,肯定了教化的基础。孟子的教化思想可以分为自我道德教化和社会伦理教化,个人教化是针对君主和士人而言的,因为君主的品德对人民有垂范作用,而士人这个特殊的阶层无恒产也会有恒心,对庶民的教化就属于社会教化,社会教化以保障庶民的基本生活为基础。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对当时的君主和士人、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主张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但这些只是善端,有待人们去扩而充之,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发挥心官之思的道德功能,确立道德的优先地位,求“放失之心”,进行自我教化,体会道德之乐,养“浩然之气”,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在社会伦理教化方面,孟子主张君主要先正己再正人,使自己的德行配得上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道德垂范作用;士人要“居仁由义”“修身见于世”,主动发挥自己在社会教化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保障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国君要行仁政,再“设庠序以教之”,对庶民教以人伦以化民成俗。 本文通过对孟子独特的教化理论的探究,阐明了孟子教化理论的独特之处和重大历史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