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过度保护”现象研究
【6h】

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过度保护”现象研究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 2 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2.1 群体社会化理论

2.2 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3 符号互动理论

2.4 建构主义理论

2.5 行为主义理论

第 3 章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征、功能及价值分析

3.1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

3.2 小学体育教育的功能

3.3 小学体育教育的意义

第 4 章 小学体育教育中“过度保护”现象的要素分析

4.1 “过度保护”现象的界定与分类

4.2 “过度保护”现象的特征分析

4.3 “过度保护”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 5 章 小学体育教育中“过度保护”现象的解决策略

5.1 “过度保护”影响下的教育功能的流失

5.2 避免“过度保护”,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案例及总结

展开▼

摘要

学校体育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小学体育教育中“过度保护”问题呈扩大化和严重化的趋势,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注。
  本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中的“过度保护”现象是指本该由学生自身完成却被学校、家长或者其他社会主体越俎代庖而产生的一种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对“过度保护”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即,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定位扭曲、学校教学模式上的宽恕倾向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责任侵犯是造成当前小学体育教育中的“过度保护”问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还通过案例分析对“过度保护”的特征、因素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对“过度保护”影响下的教育功能的流失,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基于这种认识,本论文研究试图从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探究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过度保护”现象的必要性,提出模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界限,搭建“社会、学校、家庭”体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