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研究
【6h】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的价值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的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2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萌生、表现及理论贡献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中央苏区和中央苏区时期

2.1.2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

2.1.3 新闻与新闻宣传

2.2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早期萌生

2.2.1 李大钊: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先行者

2.2.2 五四运动:打开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

2.2.3 中共诞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2.3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表现

2.3.1 传播对象的中国化

2.3.2 传播方法的中国化

2.3.3 传播内容的中国化

2.4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2.4.1 《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反对主观主义

2.4.2 《时事简报》:语言简洁通俗,对象针对农民

2.4.3 《反对本本主义》:调查研究,反对教条主义

3.1 新闻传播路径的丰富多样性

3.1.1 新闻漫画,最直观的新闻传播路径

3.1.2 报刊图书出版物,最重要的新闻传播路径

3.1.3 广播电台新媒介,最新尝试的新闻传播路径

3.2 新闻传播主体的广泛群众性

3.3 新闻传播内容的强烈革命性

3.3.1 报刊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3.3.2 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

3.4 新闻传播进程的极度艰难性

3.4.1 地理人文环境凶险复杂

3.4.2 党内外斗争形势严峻

4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4.1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4.2 坚定了军民的革命信仰,造就了苏区精神的形成

4.3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4.4 三次“左”倾错误一定程度阻碍了中国化的进程

5 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现实启示

5.1 始终坚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

5.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是实现中国化的基础

5.3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5.4 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把关人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

展开▼

摘要

1917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世界各国带去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推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推进发展的过程,就必须遵循历史进程并追本溯源。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央苏区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开端,必然要成为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中央苏区时期的大部分根据地处于偏僻山区,又深受封建陈旧思想的影响,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各方面均闭塞落后。此外,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阻碍。在这样的局势下,当时以毛泽东为首,包括张闻天、刘少奇等在内的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都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世界无产阶级领袖的思想,与此同时创造性地将这些思想同中国革命中遇到的问题和具体实践相融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进行了本土化处理,最终形成毛泽东新闻思想。
  本文着重对我党在中央苏区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历程作系统的分析,以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思想来源为切入点,从传播对象的中国化、传播方法的中国化以及传播内容的中国化几个方面,对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表现和特点成效进行阐释,总结归纳对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作出贡献的理论著作,以及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得与失进行评价。最后,随着时间推移时代也在不断变迁,而苏区时期的某些活动是基于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且具体的做法,在如今发展的新现实中可能存在不完全适应的状况。但它其中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原则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旧具有重要启示,故本文的重点在于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探讨其现实启示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从而为当代新闻的发展提供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