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
【6h】

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 吕思勉生平及其《史通评》

第二章 《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史通评》关于古代史学发展沿革的问题

一、吕思勉对刘知几论“史官建置”的评议

二、吕思勉对刘知几论“古今正史”的评议

三、吕思勉对刘知几“史馆监修”观点的评议

第二节 《史通评》关于史书体裁的问题

一、吕思勉对刘知几有关史书体裁观点的评论

二、吕思勉对刘知几编年体和纪传体观点的评论

三、正史之外的杂史

第三节 《史通评》对纪传体史书各组成部分的评价

一、对刘知几论“本纪”的评价

二、对刘知几论“世家”的评价

三、对刘知几论“列传”的评价

四、对刘知几论“表历”的评价

五、对刘知几论“书志”的评价

六、对刘知几论“论赞”的评价

七、对刘知几论“序例”的评价

八、对刘知几论“序传”的评价

第四节 《史通评》对刘知几史书编撰原则和方法的评论

一、“记言”的原则和方法

二、确定“题目”的原则

三、确定断限的方法和原则

四、纪传体史书的分类编排原则

五、史书中“称谓”的原则与方法

六、史料采集的原则

七、史料的取舍标准

八、“直书”与“曲笔”

九、注释的原则与方法

十、语言文字使用的原则

十一、对历史人物可否“惩恶劝善”

十二、历史人物的取舍标准

十三、叙事详略的标准

十四、对史著的评价原则

第五节 《史通评》关于历史文学方面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要以今言为主,体现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叙事时主观言语的使用要符合史实

三、叙事应该简繁得当,懂得文字体例的运用

四、模仿古人的语言要神似

五、著史写作的才与识

第六节 《史通评》对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的评价

一、吕思勉对刘知几“疑古”思想的评价

二、吕思勉对刘知几“惑经”思想的评价

第三章《史通评》与其他学者《史通》研究之比较

第一节何炳松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一、何炳松简介

二、何炳松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第二节傅振伦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一、傅振伦简介

二、傅振伦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第三节张舜徽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一、张舜徽简介

二、张舜徽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第四节程千帆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一、程千帆简介

二、程千帆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教书为生。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写过两部通史,五部断代史,八部专史以及大量史学论文、札记、讲稿、教材和历史通俗读物。他推崇顾炎武的“闳雅”、钱大昕的“渊博”、戴震的“论证”和章学诚的“辩达”,熟读“二十四史”等传统典籍,分析、释解、分类、排比、考证史料,写下了大量札记。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踏实勤奋,追求博通,不但在通史、断代史、专史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在传统史学研究和史学方法论方面也卓有成就。《史通评》即是他对传统史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一个显著成果。
   《史通评》对刘知几《史通》的得失利论点逐篇进行了评价,所涉及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史学的发展沿革,包括中国史籍的起源、发展;历代史官和修史制度等。其次,是关于史书体裁的问题,包括历代史书体裁的划分,正史与非正史的划分,正史的体裁等。再次,对纪传体史书各个组成部分的评价以及编年体与纪传体作为正史的优劣问题。第四,史籍编撰的原则和方法。第五,关于历史文学、史书文字写作方面的问题。第六,对刘知儿疑古惑经的评论。此外,《史通评》每一篇评论之中都渗透了吕思勉对刘知儿历史观、史学思想和史学精神等问题的探讨。从中,我们不但能清楚地看到吕思勉对中国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的贡献以及他的史学观,而且更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位史学大师广博的学识、精辟的史学思想利他独特的治史方法。
   20世纪初是中国《史通》研究的起步期。最初的《史通》研究都是以考证和注释为主,包括版本和内容的考证与注释。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为学者们接受,《史通》研究也开始深入发展,由简单的考证注解向评论得失转变,出现了一批研究专家利研究专著。因此,探讨吕思勉的《史通评》,对把握20世纪初《史通》研究的发展脉络,意义也极为重大。
   本文力图对《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将其归纳为史学史、史书体裁、史书体例、史书编撰、历史文学、疑古惑经六个方面。通过研究吕思勉的《史通评》,并与同时代其他《史通》研究专家进行比较,总结吕思勉《史通》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研究特点进行了概括,以期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