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
【6h】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方法论概说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和逻辑进程

第二节 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内涵的揭示

第三节 方法论的内在关联

第二章 批判继承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对康德有机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马克思对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批判继承

第三章 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自然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比较对照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对照

第三节 片面性与全面性有机体的比较对照

第四章 总体性研究方法

第一节 总体性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第二节 具体总体分析

第三节 关联总体分析

第四节 历史总体分析

第五章 矛盾分析研究方法

第一节 矛盾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第二节 普遍矛盾分析

第三节 主要矛盾分析

第四节 特殊矛盾分析

第六章 结构分析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结构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第二节 关系结构分析

第三节 生产结构分析

第四节 总体结构分析

第七章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

第一节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第二节 层次性分析

第三节 整体性分析

第四节 动态性分析

第八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价值

第一节 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推进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促进当今和谐世界建设的方法论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 记

展开▼

摘要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与逻辑进程。按照历史和逻辑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酝酿、发展、完善与补充五个阶段。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包含多类要素、多个领域、多种现象的层次性的、系统性的、总体性的关系范畴。从一般、抽象的角度理解,社会有机体是指对各类共同体的一种抽象认识,它是既包容又高于一切具体形态的社会共同体的总体性范畴;从具体、历史角度理解,社会有机体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有机体,是对社会有机体不同样态的具体概括。
  理论与方法具有内在的联系,任何理论总是需要相应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批判否定了形而上学、唯心的方法论,在其社会有机体理论中运用了一般方法论即辩证、唯物史观的指导。在此前提下,马克思还运用特殊、具体的方法观察、分析、把握社会有机体,这些特殊、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方法在社会有机体理论中的具体运用,构成独特的社会有机体方法论体系。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最为根本的方法。在总体性方法方面,马克思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异。马克思从总体性的高度观察和分析社会,将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事物和各种现象,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有机系统,阐明人类社会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发展性。马克思总体性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社会有机体具有实践性、矛盾性,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矛盾统一体;二、是强调社会有机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个要素、多种组织、多个子系统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三、是强调社会有机体具有动态性、发展性,有着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特性,始终向着完整全面、自满自足的统一体系而发展,趋向于总体方向的进化。总体性方法包括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性、矛盾性、动态性、发展性等多个原则。马克思从具体总体、关联总体、历史总体角度,全面论述了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批判继承的方法,在康德、黑格尔、孔德等人有机体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运用了比较对照研究方法,深入把握了社会有机体与自然有机体、有机体个性与共性、片面性与全面性有机体的关系,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特性、发展与演化规律。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马克思基于普遍矛盾、主要矛盾、特殊矛盾的视角,分析社会有机体中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全面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辩证本性。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考察还运用了结构分析法。他分别从关系结构、生产结构、总体结构的视角,从不同层面把握社会要素构造的基本关系及其状态,揭示了社会机体结构形态及其变迁规律。最后,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还生动地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他从系统的结构、功能、互动、自组织等多重视阈,研究社会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全面考察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特性。
  课题研究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同时也深入挖掘了社会有机体理论本身,由此进一步把握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价值。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推进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当今和谐世界的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