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颧部褐青色痣的发病因素及基于证候要素和病证结合的辨证分型的初步研究
【6h】

颧部褐青色痣的发病因素及基于证候要素和病证结合的辨证分型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黑素细胞起源及生物学特性

1.1 黑素细胞的胚胎起源

1.2 成黑素细胞的移行

1.3 黑素合成

1.4 黑素转运与降解

1.5 黑素细胞分化与凋亡

2 颧部褐青色痣的临床进展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2.3 治疗现状

3 中医对颧部褐青色痣的认识

3.1 病名的考证

3.2 病因病机的探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肤色Fitzpatrick分型

1.7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DLQI)

1.8 皮损分布情况

1.9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因相关因素分析

2.3 中医症候群的聚类分析

2.4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DLQI)结果

2.5 皮损基本情况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3.2 危险因素

3.3 中医辨证分型

3.4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OLQI)

3.5 颧部褐青色痣皮损特点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颧部褐青色痣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多发于颧部、颞部,也可见于眼睑、鼻翼部。临床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色素斑,无自觉症状。皮损边界较清楚且多不融合,颜色呈蓝灰色或褐色。本病好发于东亚人,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颧部褐青色痣这种损容性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该病临床上是一种“极年轻”的皮肤病,中医古籍中尚未发现能完全符合其临床特征的病名,故对该病病因病机、证候分型及中医的治疗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不够深刻。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颧部褐青色痣临床特征,分析其发生、发展相关诱因,评价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该病中医证候群及辨证分型等多方位研究对于预防其发病、发展及指导该病诊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通过对颧部褐青色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获取其流行病学特征性资料、揭示相关病因;通过对颧部褐青色痣症候群研究,探求该病当前最基本辨证分型及少见证型的可拓展性,为实现该病早期预防、延缓甚至阻止该病发病及中医药对该病防治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方法:对2014年5月~2015年3月期间在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颧部褐青色痣患者中,把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共102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对病例组1∶1配对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由3名主要研究者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所采集数据输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然后导入Spass19.0软件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研究结果用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和单因素分析法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并收集病例组的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群的筛选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中的变量聚类法,判定每一类的代表证候,合理归纳出颧部褐青色痣中医证型。
  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提示巩膜色素沉着、色素性菌状舌乳头、子宫附件炎、急躁易怒、闷闷不乐、多虑、情志不畅和遗传因素这八项的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巩膜色素沉着、色素性菌状舌乳头、子宫附件炎、遗传因素这四项P值仍<0.05。此外,怀孕、日晒与颧部褐青色痣的发病亦相关。聚类分析聚的结果示:第一类提示证型为肝郁气滞证;气虚血瘀,气血不和;第二类提示阳虚证。第三类由于证候信息较少,不能得出有效证型。生活质量调查表分析显示皮肤的外观,患者感到难堪、失望、沮丧和担忧色斑加重这三项平均分值相对较高,对颧部褐青色痣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分集中在中间水平。
  结论:合并巩膜色素沉着、色素性菌状舌乳头、子宫附件炎和遗传因素在颧部褐青色痣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而怀孕、日晒和情志因素和发病亦息息相关。颧部褐青色痣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证、气虚血瘀,气血不和及阳虚证。该病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故探索该病病因、临床特征和中医症候群及其辨证分型,为预防、减缓疾病的发生、进展和中医参与该病防治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