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朱熹的道德修养说研究
【6h】

朱熹的道德修养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理由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该课题的研究趋势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演绎推理的方法

(二)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

(三)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方法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朱熹道德修养说的主旨

一、正君心以立纲纪

(一)“皇极”新解

(二)扶持纲常

二、新民以敦风俗

(一)推己及人

(二)德以养民

三、复礼以重建秩序

(一)以理释礼

(二)克己复礼

(三)以礼为政

第二章 朱熹道德修养说的形而上基础

一、理气论

(一)伦理道德的至上性

(二)气禀的先天差异性

二、理一分殊

(一)理本体的一源性

(二)“分殊”的多样性

三、物之理与人之理

(一)万物之理的先在性

(二)人与物之理的贯通性

(三)物与人禀理的偏正性

第三章 朱熹道德修养说的人性基础

一、性即理

(一)理的具体内容

(二)本性的合道德性

二、性情论

(一)未发与已发

(二)心统性情

三、理欲观

(一)严辨理欲

(二)重义轻利

(三)“存天理灭人欲”

第四章 “居敬”、“穷理”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格物致知

(一)补“格致”传

(二)致知在格物

二、涵养用敬

(一)“敬义夹持”

(二)诚意正心

三、即物穷理

(一)穷人伦道理

(二)穷理的途径

(三)居敬与穷理

第五章 朱熹道德修养说的现代启示

一、道德责任主体的建构

(一)强化民本的道德信念

(二)加强官员的道德建设

二、道德实践体系的落实

(一)重视道德动机的考察

(二)加强道德规范的践行

三、道德自由境界的达成

(一)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二)促进道德自由的实现

四、做全面发展的人

(一)注重德、智的平衡

(二)促进知、行的贯通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学术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政府人员的官德建设、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一直是我们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的关键,也是历代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注的焦点。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就一直致力于复兴正统儒学,他在二程的思想基础上,融合佛道思想并对儒家的义理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形成了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可以说,“他自己成了这一学派无可争议的领袖,他的学说日后为学界所公认,也为国家所采纳”①。
  道德修养理论是朱熹思想的主线,贯穿了朱熹伦理思想的各个方面。在道德修养的主旨上,他认为只有从统治者自身的“正心”出发才能够感化朝臣,匡扶朝纲,纯化社会风气。而万民受风气感化也必能拥护爱戴统治者,最后就能够归于儒学的最终目的,即治道,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秩序的整顿与安定;在道德修养说的基础上,朱熹认为道德规范的是理的体现,是神圣至上的,理的分有不同,造成了人区别于物,而人因为“气禀”的清浊出现了道德上的差异,这就需要道德修养来进一步加强心对于“性及情”的主宰作用,真正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在道德修养的具体做法上,朱熹将其大致分为内外两种途径。认为由外在的格物,再通过内心的持敬达到理的贯通,从而做到致知、穷理,臻于通天理的纯然境界。
  朱熹极其重视道德修养,并将这种思想提高到了国家治理的层面上,对于我国的“德治”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立足于当代,我们在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官员的诚信建设,进一步重视道德动机的考察,加强道德行为的实施,促进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