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
【6h】

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侎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侎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俐侎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侎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侎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侎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侎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
  通过对俐侎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侎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侎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侎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侎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侎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侎学生的教育成就。
  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侎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