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反义词“虚”“实”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研究
【6h】

反义词“虚”“实”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0.1 选题理由和意义

0.1.1 选题理由

0.1.2 研究意义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宏观研究

0.2.2 微观研究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虚”“实”在词汇层面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1.1 “虚”“实”义项对比分析

1.2 “虚”“实”构词能力的对比分析

1.2.1 构词数量的对比分析

1.2.2 使用频率的对比分析

1.3 “虚”“实”构词方式的对比分析

1.4 “虚”“实”构词形式的对比分析

1.4.1 词形对称

1.4.2 词形不对称

1.4.3 “虚”“实”在固定短语方面的对比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虚”“实”在句法层面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2.1.1 “虚”“实”修饰名词的对比分析

2.1.2 “虚”“实”修饰动词的对比分析

2.1.3 “虚”“实”修饰形容词的对比分析

2.1.4 “虚”“实”受副词修饰的对比分析

2.2 “虚”“实”充当句法成分时的对比分析

2.2.1 “虚”“实”作句法成分时的对称性表现

2.2.2 “虚”“实”作句法成分时的不对称性表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实”在语义层面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3.1.2 “虚”的原型义

3.1.3 “虚”的原型义引申

3.1.4 ‘‘虚”的语义系统

3.1.5 “虚”的语义发展跨域现象

3.2 “实”的语义演变

3.2.2 “实”的词义引申

3.2.3 “实”的语义系统

3.2.4 “实”的语义发展跨域现象

3.3 “虚”“实”语义演变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3.3.2 “虚”“实”语义演变的不对称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实”对称与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4.1 语言内部原因

4.1.1 语言有无标记项的差异

4.1.2 经济原则影响

4.1.3 语义演变不对称性

4.1.4 反义关系的不唯一性

4.1.5 语义、语音因素的影响

4.2 语言外部原因

4.2.1 认知心理角度

4.2.2 礼貌原则

4.3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待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反义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现象值得引起我们注意。本文以反义词“虚”“实”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三个平面理论和标记理论,结合具体语料,考察分析二者在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并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两个角度解释分析“虚”“实”产生不对称现象的原因。
  在词汇层面,本文对比分析“虚”“实”在义项数量、构词数量、使用频率、构词方式、构词形式和固定短语方面的对称和不对称情况。对比发现,“虚”“实”义项数量相差不大,在具体义项中二者各具特点并且存在对称义项;在构词时,“实”的构词数量多于“虚”,因为无标记项“实”具有积极性,比有标记项“虚”更具显著特征,人们倾向用“实”表达交际,所以“实”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虚”,因此“实”比“虚”拥有较强构词能力,二者在词汇层面呈现不对称现象。
  在句法层面,本文对比分析了“虚”“实”在修饰与被修饰、作句法成分时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研究发现,“虚”“实”均可以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但是在受副词修饰时二者呈现不对称现象,存在部分副词只能修饰“虚”或“实”因为“虚/实”已表达事物某种极性状态,因此可搭配的副词受到限制。在作句法成分时,二者均可在句中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但是具体到某一特定成分,二者具有各自特点,呈现不对称情况。
  在语义层面,本文整理归纳“虚”“实”语义演变过程中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研究发现,“虚”“实”语义演变模式相似,都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模式。在义项数量,“实”的义项比“虚”多,并且“实”的引申范围比“虚”广。此外,“虚”“实”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实”具有褒义色彩,而“虚”具有贬义色彩。
  最后,文章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两方面分析“虚”“实”产生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语义内部原因主要是因为有无标记性、经济原则和语义演变不同步影响,使二者反义关系出现不唯一性,“实”不仅与“虚”构词反义关系,还可以与“假”、“空”和“名”构词反义关系,所以“虚”“实”在语言运用中呈现不对称现象。语言外部原因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受到认知心理因素、礼貌原则的影响。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追求高效简洁,倾向于使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丰富、准确、正面的信息,并且还要容易使听话者接受,因此人们倾向使用“实”,所以“实”的使用频率比“虚”高,二者在语言运用中呈现不对称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