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淮猪十个功能基因多态性与其生产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6h】

苏淮猪十个功能基因多态性与其生产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1苏淮猪的选育

1.1苏淮猪培育过程

1.2苏淮猪的生产性能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在苏淮猪选育中的应用

2.1育种方法

2.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苏淮猪选育中的应用

3猪生长、胴体品质和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3.1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3.2胴体品质相关候选基因

3.3繁殖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第二章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

1.3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苏淮猪活体背膘厚和瘦肉率间的相关分析

2.2候选基因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2.3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的酶切结果及相关性分析

2.4与胴体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的酶切结果及相关性分析

2.5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的酶切结果及相关性分析

3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利用PCR-RFLPs方法,对83头四世代苏淮猪的10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并检测了候选基因各基因型之间在早期生长、胴体性状和繁殖性能上的差异,旨在通过这些分子遗传标记加快苏淮猪的培育进展,为苏淮猪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在10个候选基因中,除了SCO基因外,其余9个基因均存在多态性;FUT1、IGF2、RYR1和FSHβ等4个基因只有两种基因型,RYR1基因无隐性纯合nn基因型;其余5个基因IGF1、MC4R、H-FABP、HSL和ESR都检测到三种基因型。 经相关性分析,IGF1、MC4R对苏淮猪的早期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FUT1基因AG基因型个体20日龄重为5.25±0.7 3kg,极显著地高于GG型个体(P=0.006),40日龄断奶重为9.67±0.7 3kg,显著高于GG型个体(P=0.014);RYR1基因不同基因型在20日龄重上存在显著差异(P=0.041),Nn型个体显著高于NN型个体。 IGF1、MC4R、IGF2、FUT1和RYR1基因多态性对苏淮猪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H-FABP Hinf I位点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1±0.27mm,极显著地低于hh基因型个体(20.16±0.60mm)(P=0.002),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6±0.20mm,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P=0.018)。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69±3.72%,极显著地高于hh型个体(54.84±8.02%)(P=0.003),Hh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69±3.66%,显著高于hh型个体(P=0.035),H-FABP HaeⅢ位点和Msp I对胴体性状影响不显著;HSL基因G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79±0.11mm,极显著地低于AA基因型个体(20.23±0.68mm)(P=0.001),A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8±0.32mm,显著低于从基因型个体(P=0.011);G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89±1.99%,极显著地高于从型个体(54.04±8.80%)(P=0.003),A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52±4.86%,显著高于从型个体(P=0.024); RYR1基因不同基因型对初生个体重影响显著(P=0.042),对初生窝重影响趋于显著(P=0.060),都是Nn型个体大于NN型个体;FSH β对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影响显著,AB基因型母猪总产仔数为12.13±2.01头,BB型母猪为11.00±2.11头,差异显著(P=0.020),AB型母猪的产活仔数为10.94±2.39头,BB型母猪为9.78±2.37头,差异显著(P=0.037);FUT1和ESR基因对苏淮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