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约定俗成与国家在场—工鼓锣音乐活动发殿弯管历程解析
【6h】

约定俗成与国家在场—工鼓锣音乐活动发殿弯管历程解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二、前人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音乐本体上的民俗烙印与政治烙印

第一节 音乐形态上的“远音乐性”

第二节 工鼓锣书目题材、内容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表演形式(传承演变、行话)

第二章 民俗性与“政治性”兼容的工鼓锣音乐活动

第一节 工鼓锣音乐活动的表演时空

第二节 工鼓锣传统的演出习俗

第三节 工鼓锣艺人的组织团体

第三章 习俗与政府主导下工鼓锣表演中的经济行为解析

第一节 “双条规”规范下的工鼓锣演出

第二节 经济行为背后工鼓锣艺人之竞争关系

第三节 工鼓锣艺人张福昌个案研究

第四节 工鼓锣发展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工鼓锣具体产生于何时,历史上并无资料记载。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作为一个地方曲种的“魅力”。工鼓锣的成熟期一般被认为在清代中叶,经历过成熟、繁荣与衰落,一直到今天,工鼓锣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流行在江苏省北部(以下简称为苏北)连云港、宿迁、淮阴等有限的地域空间内,经历了从一个大众曲种转变为小众曲种的过程。
  “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存在着一个与官方文化既保持着接触又保持着距离的活活泼泼的民间社会,我们可以在民间社会的改变中体察国家在场的种种影响”。①工鼓锣自清末繁荣至20世纪80年代,曾是苏北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连云港、宿迁、淮阴一带已成为与当地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民俗事象,也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变迁。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国家在场(statepresence)②对工鼓锣音乐活动各方面的影响,在国家语境中,工鼓锣艺人的音乐活动主动亦或被动的向国家靠拢,影响了工鼓锣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对工鼓锣音乐活动的调查研究,从民俗语境与国家在场两个视角出发,探讨工鼓锣的变迁历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